小麥種業分析報告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和糧食收儲政策調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持續減少,嚴重影響了玉米種子企業的發展,玉米種子企業已進入持續低迷期。水稻種子市場,一方面雜交稻改種常規稻趨勢明顯,另一方面隆平高科等優勢種子企業逐漸占據壟斷地位,對優質資源的控制力越來越強。同時,我國即將從美國進口稻谷,預計水稻種業也將進入調整期。在此形勢下,作為政策性引導基金,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等要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應加快小麥種業投資布局。為此,我們從產業概況、科研能力、企業發育、投資建議等方面對小麥種業進行了分析探討,以期為投資相關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一、小麥產業發展概況—平靜中有希望
(一)生產規模大,對保障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
小麥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總貿易量最多的糧食作物,有世界糧食之稱,種植和消費幾乎遍布于世界五大洲的各個國家。在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收獲面積一直居于首位,產量居第3位。
小麥是中國第三大糧食作物,也是我國重要的口糧作物,對糧食安全和居民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小麥常年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糧食作物的20%以上。
2017年我國小麥播種面積及產量
|
2017
|
產量
|
占糧食比重
|
播種面積
|
占糧食比重
|
|
(萬噸)
|
(千公頃)
|
|||
|
糧食
|
66,160.72
|
117,989.06
|
||
|
小麥
|
13,433.39
|
20.30%
|
24,507.99
|
20.77%
|
|
稻谷
|
21,267.59
|
32.15%
|
30,747.19
|
26.06%
|
|
玉米
|
25,907.07
|
39.16%
|
42,399.00
|
35.93%
|
(二)供需基本平衡,價格維持低位穩定運行
近20年來,我國小麥的年度總消費量基本為1.0-1.1億噸(僅2011年達1.2億噸),總產量0.9-1.1億噸,供需狀況已多年維持平衡穩定狀態。當前國內小麥消費穩中略增,供需平衡有余,近5年庫存略有上升,影響供需關系的重大因素尚未出現。
國際方面,近年來小麥產業發展平穩,預計2019年國際小麥價格仍將低位運行。由于小麥進出口量占國內消費量的比重很小,外貿對國內市場影響不明顯。
按照《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十三五期間“小麥稻谷自給率目標為100%”、“穩定冬小麥面積”、“優先將水土資源匹配較好、相對集中連片的稻谷小麥田劃定為糧食生產功能區”,并將“繼續執行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
由于我國小麥供需平衡、國家對小麥的保護政策將延續,短期內我國小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可能性不大,普通小麥的價格預計仍將在低位穩定運行。若無自然災害等重大突發因素影響,預計未來幾年供需關系不會出現劇烈變化,我國小麥的種植面積、生產規模、收購價格將基本維持穩定。
(三)產業升級在即,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有待優化
從生產端來看,小麥生產面臨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加劇。華北等水資源短缺的主產區小麥生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一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亟須通過小麥退耕休耕來恢復脆弱的生態環境。
從消費端來看,小麥作為口糧的人均消費量逐年減少,飼用、工業用(生物制藥、食品工業、紡織、化工、味精、釀酒等)等間接消費量呈波動上升趨勢。我國從80年代以后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品種結構有所改善,但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農業部谷物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2006—2015年中國小麥質量年度變化》:我國小麥品種結構有所改善,但達標樣品比例較低,強筋小麥、中強筋小麥、中筋小麥和弱筋小麥達標比例分別為4.8%、4.6%、25.0%和0.4%。
《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明確,十三五期間將“擴大專用小麥面積”、“提升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質量”,同時“華北區適度調減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的小麥種植”、“西北區調減小麥種植面積”。預計未來幾年,隨著居民消費升級,我國對優質小麥的需求將不斷上升,優質小麥的供需缺口將不斷擴大,從而會推動小麥產業真正形成優質優價,撬動產業鏈升級改造,推動小麥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同時,為解決資源環境約束難題和滿足產業升級發展需要,優質、特色、專用的小麥品種將得到快速發展,小麥生產的區域布局也將進行有計劃的調整優化。
小麥產業“大穩定、小調整”的發展趨勢,將極大地影響小麥種業未來發展。
二、小麥種業發展概況—區域性龍頭種企隱現
(一)育種科研總體領先,研究力量分散
我國小麥科研居國際領先地位。2016年小麥為主題詞的SCI科研論文7698篇,其中中國學者發表數仍為最多,共1999篇,占比25.97%。
建國以來,我國小麥品種選育水平顯著提升,推動了種子市場發展。優良品種覆蓋率95%以上,多個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育成了一批有突破性的品種。目前我國的小麥育種仍以國家科研單位為主,各地農科院(所)、農業大學是主要的育種研究力量。這些單位各具優勢特色,但科研力量較分散,品種研發周期較長,偶然因素影響較大,尚未發現哪家單位能夠按照市場需求持續、穩定地研發高質量的生產用品種。(小麥知名育種單位見附件1)
商業化育種方面。企業開發能力不斷增強,但國有科研單位依然是品種創新主體。近年來通過審定的品種中,企業研發品種的比例有所提高,如2017年國審小麥品種26個,其中企業育種(含聯合育種)的有14個。但目前生產上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仍基本為科研單位育成,如2017年推廣面積前十位品種,品種權人基本都是科研院所。(河南百農種業有限公司實控人為河南科技學院)
主要小麥品種品種權情況
|
品種
|
品種權人(選育單位)
|
|
濟麥22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
|
百農207
|
河南百農種業有限公司、河南華冠種業有限公司
|
|
魯原502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原子能農業應用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
周麥27
|
周口市農業科學院
|
|
山農20
|
山東農業大學
|
|
鄭麥9023
|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
|
|
西農979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
中麥895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
|
|
煙農19
|
煙臺市農科院
|
|
山農28
|
山東農業大學
|
注:2017年推廣面積排名前10位品種。
育種方向方面。60年代以前,我國小麥生產水平低,在幾乎沒有化學防治措施的情況下,抗病蟲是主要育種目標。70-80年代,灌溉面積擴大和化肥的廣泛使用,使抗倒、抗病、豐產成為首要育種目標,但片面追求高產忽視了品質;80年代后,小麥品質已不能滿足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和食品工業發展需要,品質改良成為迫切的育種目標;目前,隨著勞動力轉移帶來管理不斷粗放,節水省肥、適合機械收割、低成本高收益成為主要育種目標;未來,育種將更加追求適合機械作業、多抗穩產、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等綜合性狀。
(二)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區域性強
近年來,小麥種業市場快速發展,換種率不斷提高,市場潛力巨大。按照中國種業發展報告統計,2017年我國小麥種業市場價值達159.65億元。業界普遍認為,我國小麥種子商品化率將不斷提升,小麥種業的市值還將繼續增長。
2017年我國種子市場價值情況
|
市值(億元)
|
種子市場占比
|
|
|
玉米
|
273.91
|
22.41%
|
|
雜交稻
|
141.48
|
11.58%
|
|
常規稻
|
54.68
|
4.47%
|
|
小麥
|
159.65
|
13.06%
|
|
34.88
|
2.85%
|
|
|
馬鈴薯
|
179.60
|
14.70%
|
|
總市值
|
1222.12
|
(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
小麥品種具有特定的適生區域,且品種審定、種子生產經營還是根據行政區劃屬地管理,加之政府統一供種政策的影響大(如目前山東省內大部分縣仍組織小麥統一政府采購供種,河北節水小麥項目由省統一組織采購供種),因此,目前跨區域的大型小麥種子企業較少。
我國小麥種業企業仍處于數量多、規模小的分散發展階段,外資企業的影響有限。主要表現為:一是市場銷售額偏低。相對于測算出來的理論市值,種子企業的銷售額偏低,企業規模小而分散,具有較大成長和整合空間。如規模最大的江蘇大華種業,2018年小麥種子銷量24.95萬噸,收入7.72億元,占不到小麥種業總市值的5%。二是利潤率偏低。根據上市公司年報數據,小麥種業毛利潤率10-15%(如江蘇大華種業2018年12.89%),而玉米、水稻為40-50%。三是企業研發水平偏低。上文科研實力部分已述及。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種植小麥比較效益低、常規種繁育門檻低、農民自留種比例大、用種量大、維權難度大等。
(三)區域性龍頭種企初現雛形
從行業調研的情況來看,各地涌現出一批市場占有率高、銷售能力強、研發實力增長快、優勢特色明顯的代表性種企,區域性龍頭企業正在形成,發展趨勢比較明顯。
目前規模較大的企業主要分為3種類型:一是依托科研單位創辦的種業公司。如河南天存(周口市農科院)、山東魯研(山東農科院)、河北大地(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江蘇金土地(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等。二是以國有農場的種子企業發展起來的公司。如安徽皖墾、河南地神、江蘇大華、黑龍江北大荒等。三是從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改制、脫鉤出來的原國有種子公司。如江蘇中江等。科研單位背景企業技術優勢明顯,國有農場培育發展的企業生產標準化程度高、規模化經營能力強。
三、以小麥為中心,打造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投資亮點
(一)小麥是種業資產的穩定器,也是種業投資的價格洼地
小麥種糧價比約為2:1,轉商損失小,經營風險小,且小麥種業屬于成熟型行業,市場交易穩定,政策法規較健全,近年來市場規模穩步增長,投資風險較低。對種業基金來說,小麥項目可在種業資產配置中起到穩定器的效果。
近年來種業投資熱衷于水稻和玉米等雜交種行業,對小麥種業項目的爭奪炒作較少,小麥種企估值相對較低,仍是種業的投資洼地。同時,小麥種業市場集中度不高,接近完全競爭市場,面臨小麥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行業處在整合升級時期,適合資本介入,具備較好的投資機會。
(二)大型種業集團已著手加快小麥布局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推進,玉米、水稻種業面臨短期調整的壓力,大型種業集團開始尋找新的投資并購領域,近年來已著手加快對小麥種業的布局。在上市公司中,農發種業、隆平高科、荃銀高科、紅旗種業、蘇墾農發等均已投資或涉及小麥種子業務。農發種業投資控股河南黃泛區地神種業有限公司(53.99%),參股江蘇金土地種業有限公司(37.00%),2018年小麥種子業務銷售收入3.26億元,約占公司年度總銷售收入的9.46%,占種業銷售業務的54.33%;小麥種子業務毛利潤約5300萬元,占公司年度總利潤的20.08%,種業業務利潤的41.40%。隆平高科2017年小麥種子銷售額0.82億元,占營業收入的2.57%;同時,制定了“3+X”發展戰略,將小麥種業作為“X”的重要內容,以安徽隆平為主要平臺開發小麥種子業務。
同時,由于小麥和玉米在生產的季節周期上具有互補性,且種子生產加工設備具備通用性,近年來部分大型玉米種子企業也積極關注和投資小麥種業,以豐富作物品種布局,提高種子生產加工設備的利用率,彌補市場空擋期,加速資金周轉。
(三)小麥投資須一抓科研二抓產業鏈
種業基金自成立以來,一直密切關注小麥種業,目前投資布局已具雛形。按照主要品種適生區域劃分,種業基金的投資項目主要分布于黃淮和長江中下游麥區,品種主要為中筋、強筋。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大小麥種業調研力度,加快完成投資布局進度,同時充分利用手上的資源,發揮布局全面、規模領先、政策熟悉等方面優勢,挖掘已投項目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研究并儲備退出路徑,提早謀劃整合打包退出機制,保證投資價值的順利實現。
1.加大投資開發力度,盡快完善投資布局
從區域布局來看。黃淮冬麥區是我國小麥主產區,種業市場價值相應居領導地位。目前,種業基金在黃淮冬麥北片區內已投項目布局較完善;黃淮南片區由于市場分散,已投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并未取得絕對優勢,仍需加大布局力度。從品種布局來看,優質、專用類型品種的布局也有待加強,如優質強(弱)筋小麥,飼用、工業用小麥,以及適應節水、節肥、高抗、機械化等需求的小麥品種。此外,青稞作為小麥族的一員,是藏民主要的糧食作物,具有重要政治意義,且總生產面積小、種植區域和品種資源集中、政府統一供種比例較大,具備良好的投資價值。
2.密切與科研單位的溝通合作,豐富優質項目的跟蹤儲備
小麥種業市場上,常規種目前仍占統治地位。相對于其他雜交種為主的糧食作物,品種的研發創新對小麥種企保持市場領先優勢和較高利潤水平具有更重要的意義。目前小麥商業化育種體系尚不健全,育種仍以科研單位為主要力量,育成品種通過轉讓或授權等方式與種企合作進入市場。因此,對小麥種業的投資不能僅關注種子企業和現有品種,還必須掌握育種單位情況和研發動態,及時了解優良品種的育成和轉化信息。
3.突出小麥投資特點,重點考察企業的產業鏈整合能力
當前我國小麥種業的市場規模已受到整個小麥產業發育水平的限制。相對于其他糧食作物,小麥的消費需求更豐富,所以產業鏈條更復雜,對組織化程度要求更高。普通小麥價格長期低位運行,導致作為生產投入品的種子市值遭遇天花板。但發展價值更高的優質專用小麥,又受制于種植、收儲、加工各方脫節的行業發展現狀,產業鏈整合升級的問題亟待解決。近年來,小麥收儲加工企業紛紛與種企合作,開展品種訂單收購,發展趨勢明顯。小麥種子企業在產業鏈中整合科研育種、生產管理、技術服務等上游環節,保障產品供應的質量品質,實現了自身的業務拓展和利潤增值。
4.深入挖掘已投項目內在價值,統籌研究整合打包方案
目前種業基金對小麥的投資布局已具雛形,已投企業均屬行業優質資源,在本地區的市場占有率較高,具備較大的行業領先優勢,但由此也帶來傳統業務增值的天花板,企業業績難以實現突破性發展。下一步將深入研究行業發展趨勢和需求,通過整合行業資源和提供增值服務,提高企業成長效率,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從而實現更大的投資價值。
附件:小麥知名育種單位和主要品種
|
省份
|
科研單位
|
主要品種
|
育種家
|
|
河南
|
河南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
|
鄭麥系列9023、7698、366
|
許為鋼、雷振生
|
|
河南農大
|
豫農
|
||
|
河南科技大學
|
河科大9612、金豐3號
|
||
|
周口市農科院
|
周麥9、18、22、26、27
|
鄭天存(退休)、殷貴鴻
|
|
|
新鄉市農科院
|
新麥18、26
|
趙宗武(退休)、蔣志凱
|
|
|
洛陽市農林科學院
|
洛旱2、6、7,洛麥21、23、26
|
張燦軍、高海濤
|
|
|
河南科技學院
(原百泉農專)
|
百農系列 AK58、207、3217
|
茹振剛、歐行奇
|
|
|
安徽
|
安徽省農科院
|
皖麥606
|
|
|
宿州市農科所
|
華成3366、皖麥52
|
||
|
安徽農大
|
皖麥48
|
||
|
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渦麥99
|
||
|
安徽省阜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阜麥936
|
||
|
山東
|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
|
濟麥22、魯原502、濟南17
|
趙振東院士、劉建軍
|
|
山東農大
|
山農20、22,泰農18
|
田紀春、李斯深
|
|
|
煙臺市農科院
|
煙農19、5158、21
|
姜鴻明
|
|
|
泰安市農科院
|
泰山系列
|
||
|
山東省臨沂市農業科學院
|
臨麥4號
|
||
|
河北
|
河北省農科院
|
冀麥585,衡觀35,新冬20,金禾9123
|
|
|
石家莊市農科院
|
石4185,石麥15,石家莊8號
|
郭進考
|
|
|
河北省農科院旱作所
|
衡4399、衡6404、衡71-3、衡95觀26、衡觀35等20多個品種
|
陳秀敏(退休)、孟祥海
|
|
|
邯鄲市農業科學院
|
邯6172、邯麥
|
馬永安
|
|
|
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邢麥7號
|
||
|
河北農大
|
河農系列
|
||
|
江蘇
|
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
揚麥16、20、13,揚輻麥4,揚糯麥
|
程順和院士、張伯橋、高德榮、吳宏亞
|
|
淮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淮麥20、33、18、30
|
夏中華(創業)、顧正中
|
|
|
徐州市農科院
|
徐麥
|
陳榮振(退休)、馮國華
|
|
|
江蘇省農科院
|
寧麥13
|
||
|
鎮江農科所
|
鎮麥8、168
|
陳愛大
|
|
|
陜西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西農979,小偃22,西農509
|
王輝(退休)、李振聲(中科院)、吉萬全
|
|
四川
|
四川省農科院(作物所)
|
川麥104、58
|
|
|
北京
|
中國農科院作物所
|
中麥175、895
|
注:本表為咨詢小麥行業相關專家意見匯總得出,帶有一定主觀性。
作者簡介:
呂小明,男,1980年6月出生,河南洛陽人。曾在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種子處、種子管理局品種管理等處工作,現為農業農村部提名到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的專職董事、投資研究部主任。
羅凱世,男,1982年11月出生,山東人。本科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生物技術專業,2006-2017年就職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17年至今就職于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投資研究部,現為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投資研究專員、農藝師。
(來源:國科農研院 作者:呂小明 羅凱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