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慶國
近日,記者從北京市農業局種子管理站獲悉,經過京津冀三地農業部門各自公示、三地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主任委員會分別審核、農業農村部公示及三地農業部門聯合公告等程序,最終,“源豐10號”“先玉1561”“京農科738”“MC121”“CY418”“天塔619”等6個玉米新品種和“津原97”“墾育99”“津育粳22”“金粳818”等4個水稻新品種通過京津冀聯合審定,京津冀種業協同發展再上新臺階。
據悉,此次通過審定的玉米、水稻新品種經過在京津冀三地兩年的區域試驗、一年的生產試驗,以及對其抗病性等專項鑒定試驗,從參試品種中選出的豐產性、穩產性、抗性、品質等方面表現良好的品種,為促進優良品種在京津冀三地推廣種植奠定基礎,為提升京津冀種業發展整體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據了解,京津冀主要農作物聯審共推工作始于2015年4月,北京市農業局、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河北省農業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建立京津冀一體化農作物品種審定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建立京津冀一體化品種審定機制,品種通過一體化審定后就可以在三省(市)同時應用推廣。三年來,京津冀一體化主要農作物品種聯合試驗審定工作穩步推進。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農業部門聯合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共計14個,其中小麥3個、玉米7個、水稻4個,取得了豐碩成果。
為加快種業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擴大新品種的影響力,2018年,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實施京津冀玉米小麥展示示范項目,對聯合審定的首個夏玉米新品種NK815進行示范推廣,在京津冀三地安排示范5萬畝,并同步開展新品種制種技術及栽培技術研究,以實現良種良法配套。京津冀種業聯審共推機制不僅實現了試驗資源共享,縮短了試驗審定時間,加快了優良品種的選育進程,同時擴大了優勢新品種的輻射效應,優化京津冀主要農作物品種布局,提高京津冀農業生產水平,帶動京津冀農民增產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