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酷熱,而位于我國北方的黑龍江佳木斯已經讓人感到陣陣寒意,但在“創優31”的觀摩會現場,人們熱情如火。耐冷、早熟、高產、穩產、米質優、抗性強,株型理想、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現場人們你一句、我一句地描述著“創優31”帶給他們的驚喜。除了驚喜,更多的是驚嘆:“創優31”是我國審定的首個寒地雜交粳稻新品種,填補了雜交水稻應用于寒地的歷史空白,圓了幾代人的寒地雜交粳稻種業夢!
據了解,因霜凍期長、年有效積溫少,黑龍江寒地高緯度地區對水稻的生育期、耐冷性具有特殊的要求,目前生產上種植的水稻品種全部是常規粳稻品種,至今尚無配套雜交粳稻品種。

“聽說這個雜交粳稻產量比常規稻還高。”前來觀摩的黑龍江綏化市種植大戶仁德義告訴記者,由于好奇,他和朋友從綏化過來看看長勢。“整體不錯,分蘗優勢強,穗子比較大,而且穗粒數也多一些,產量應該挺高。”他不時和朋友討論著。
8月25日,位于中國第三積溫帶的佳木斯,我國首個寒地雜交粳稻“創優31”觀摩會在這里舉行,吸引了200余種植大戶、農場負責人以及種子經銷商前來觀摩。
“今年嘗試種植了300畝示范田,目前來看產量、早熟性和綜合抗性表現不錯。”黑龍江省建三江創業農場經銷商吳志強在觀摩會上介紹,雜交粳稻的米質一般比較差,但‘創優31’真能達到國家《優質稻谷》二級以上,部分指標達到食味品質達到 85 分,是個不錯的品種。
寒地,是指北緯43-53°,黑龍江第三積溫帶就屬于高緯度寒地。該區域≥10°的活動積溫在2300-2500℃、霜凍期長,要求水稻品種早熟、耐冷性強,因此雜交水稻技術在寒地的應用是一個非常難的課題。
“早在1971到1989年,我國科學家就嘗試過雜交粳稻的研究,但是沒有適宜推廣的品種。”據楊雅生介紹,在黑龍江省領導、省科委及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寒地水稻育種團隊于1978年取得較大突破—雜交粳稻實現三系配套;隨后,1989年,在對培育的雜交稻特性鑒定之后,因品種耐寒性差,耐肥、抗病性差,品質差,產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得出“雜交粳稻在黑龍江省不適宜再開展此項研究”的結論,經省科委同意,停止該項研究。

“國內的種質資源比較同質化,在熟期、耐寒性篩選上有較大的突破比較困難。”楊雅生告訴記者,培育雜交粳稻必須在種質資源上進行創新。據了解,創世紀種業佳木斯育種站利用黑龍江當地推廣的優良品種轉育耐冷、抗病、優質、不育性穩定、異交結實率高(≥40%)的BT型強優勢不育系“創9A”,2017年通過黑龍江省技術鑒定。
隨后,創世紀育種團隊利用黑龍江寒地優質粳稻和“爪哇稻”資源材料創制,創建“粳/爪交”雜種優勢群,選育具有‘爪哇稻’血緣、適宜黑龍江寒地種植的耐冷、大穗、優質恢復系,最終實現三系配套,育成適宜寒地第三積溫帶種植的雜交粳稻新品種“創優31”。其實,這個過程需要解決許多寒地雜交粳稻選育的技術創新難題。
據楊雅生介紹,他們利用抗性顯性、非等位基因互作效應,將雙親抗性集合從而達到提高后代的雜種抗性;篩選超親早熟(所謂超親早熟,是指子代生育期全部低于親本)后代;將“爪哇稻”半糯性基因du導入恢復系,提高了雜交F1的膠稠度和食味值等,一步一步探索。
經過13年的努力,創世紀種業有限公司水稻育種中心佳木斯育種站團隊最終選育出耐冷、早熟、高產、穩產、米質優、抗性強,株型理想、穗大粒多、結實率高,適宜在黑龍江寒地第三積溫帶種植的寒地雜交粳稻新品種“創優31”,并于2018年4月通過黑龍江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黑審稻2018026)。
‘創優31’的成功培育,實現了雜交水稻技術在寒地的應用,拓展了育種材料創制路線的廣度和深度,完成了幾代寒地育種人的夙愿。”楊雅生表示。
“這是我國審定的首個寒地雜交粳稻新品種,填補了雜交水稻應用于寒地的歷史空白,同時也實現了幾代人的‘寒地雜交粳稻種業夢’!”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原農業部種子局副局長馬淑萍在致辭中表示。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局長蘆玉雙稱,“創優31”作為一個適宜種植于第三積溫帶的寒地雜交粳稻,對于提升黑龍江乃至整個東北粳稻生產潛力,農民增產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農業部門不完全統計,東北稻區水稻常年種植面積500萬公頃以上,目前全部為常規品種。
“雜交粳稻優勢明顯,強優勢寒地雜交粳稻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是粳稻發展的一個方向,預計未來3-5年可占40%的市場份額,年可推廣200萬公頃左右。”楊雅生在觀摩會上表示,東北稻區目前水稻平約單產7500公斤/公頃,種植雜交粳稻品種按增產10%計算,每公頃增產750公斤,200萬公頃雜交粳稻種植總計可增產稻谷150萬噸,收購價格按3.0元/公斤計算,可增加農戶收入45億元以上。
‘創優31’不僅高產、早熟、耐寒性好,最重要是稻米品質食味能達到85分!”作為該品種的種植示范戶,吳志強對于正式種植“創優31”滿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