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肇源大地稻浪翻滾、稻香沁人。9月25日,黑龍江省水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副首席專家王麒,崗位專家閆平、劉化龍、李紅宇等一行,深入大慶市肇源縣黑龍江莊稼人種業有限公司,開展點對點科技精準服務,聚焦企業在優質品種引進、產學研合作及金融支持方面的核心需求,將科技紅利直接送到產業一線,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黑龍江莊稼人種業有限公司是大慶市肇源縣本土骨干種業企業,其培育的“吉源香1號”水稻品種連續三屆斬獲國家級金獎,年銷售額達1583萬元,在區域內享有較高市場認可度。但隨著種植戶需求升級與種業競爭加劇,企業面臨“優質品種儲備不足、產學研合作待深化、資金周轉壓力大”的發展痛點,這一需求也被精準納入水稻體系農業科技型企業需求臺賬。
“各位專家,你們來得太及時了!現在‘吉源香1號’雖然賣得好,但客戶還想要抗低溫、高食味的品種,我們自己找資源太難了!”剛到企業的優質水稻品種展示區,總經理蘇才就向專家團隊道出了迫切需求。在展示區,20余個適配寒地黑土生態的優質水稻新品種整齊陳列,既有高產抗逆型、也有高端食味型,閆平研究員手持稻穗逐一講解:“蘇總,你看松粳525和松粳528這兩個品種,去年在肇源畝產都超過了580公斤,食味值86分,還耐鹽堿,特別適合咱們這兒的土壤和氣候;還有松粳28,抗病性強,米質達到國標一級,正好能補充你們的高端品種矩陣。”專家團隊還隨企業深入200畝品種試驗田,現場查看各品種的分蘗數、穗粒數及抗病性,用測產儀記錄關鍵數據,為企業篩選最優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針對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的需求,劉化龍教授和李紅宇教授現場拿出了具體方案:“我們已經對接了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及八一農墾大學的水稻育種團隊,下一步可以以聯合選育結合成果優先轉化模式,把科研院所的優質種質資源放到你們的育種平臺,縮短新品種培育周期,爭取3年內推出1-2個適合肇源的突破性品種。”這一方案讓蘇才喜出望外:“有了科研單位撐勁,我們再也不用單打獨斗了!”
“水稻體系的服務不是走過場,而是把科技紅線牢牢牽在成果與需求之間。”王麒副首席在交流中強調,“你們的痛點就是我們的靶點,既要讓‘吉源香1號’這樣的好品種持續發力,更要幫企業解決品種、合作、資金的關鍵問題,讓科研成果真正變成效益果,助力肇源水稻種業從好品種走向好產業。”
此次現場服務,水稻體系專家團隊不僅為企業精準匹配了3個潛力新品種。下一步,體系還將持續跟蹤企業需求,建立的長效服務跟進機制,以科技賦能推動寒地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黑龍江種業振興與糧食安全貢獻體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