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huan)迎光臨種業(ye)商務網(wang)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xin)
發布信息
發(fa)布信息(xi)
排名推廣
排名(ming)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雜交玉米之父”身價11億 超袁隆平成科學家首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09-04-29  作者:中國種業商務網  瀏覽次數:756
 

  訪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登海
  《財富故事會》今天的故事就從一種叫超級玉米實驗一號的玉米講起,。它有什么不一樣呢?如果全國的玉米地都種上這個玉米,那么產量至少增加50%,而這個玉米的主人是山東的一個農民,他叫李登海。
  《玉米之重》
  主持人:(王凱拿玉米出場)財富新觀念,創造新財富。歡迎收看財富故事會,我是王凱。您看我手里頭拿的玉米,五顏六色的,挺漂亮吧。咱們今天的故事就從這些玉米講起,(王凱看了看手中的玉米,拿起金黃色的玉米說道)這玉米有個名字叫超級玉米實驗一號。它有什么不一樣呢?如果全國的玉米地都種上這個玉米,那么產量至少增加50%,而這個玉米的主人是山東的一個農民,他叫李登海。
  畫面:震耳欲聾的選種機/成千上萬的種子從鏡頭前飛過/俯拍的登海種業大景/培訓中心、會議中心、研究所、基地等名稱的特寫/成千上萬的種子從鏡頭前飛過
  解說:這里是位于山東萊州灣的登海種業公司,這方圓幾公里的地方都屬于李登海公司的范圍。而這個龐大的玉米帝國就是由這一粒粒玉米締造的。
  (轉場)
  解說:1996年,美國的一家種子公司找上門來,要和李登海談合作。李登海怎么也沒有想到,這家公司竟然是自己三十多年來一直較量的對手--美國先鋒種業公司。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先鋒公司創下了畝產2500斤的春玉米世界紀錄。李登海幾十年來一直在玉米產量上和它較勁。現如今心目中的對手不遠萬里跑來要跟自己合作,李登海自然是非常高興。
  同期聲:李登海:人家提到在中國尋找39個合作目標,把我們放在第一位。
  我也確實有一種自豪感。
  解說:在全世界玉米高產攻關排名前兩位的公司,一個是美國的先鋒種業公司,另外一個就是中國的登海種業。
  同期聲:王繼明(李登海萊州農科院院長):兩個非常大的公司要組建在一塊,當時我們的定位就是要實行強強聯合。
  解說:美國的先鋒公司創立于1926年,它的創始人華萊士曾在上個世紀40年代擔任過美國副總統,現在先鋒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種子公司之一,資金雄厚技術先進。能和先鋒公司合作,是許多公司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李登海聽了對方的合作條件,馬上就拒絕了。
  同期聲:王繼明(李登海萊州農科院院長)在股權的分配上,先鋒公司要求它要控股
  解說:原來,美國先鋒公司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的合作,都有一個不變的原則那就是獨資或者控股。可就是對控股權的問題,雙方遲遲沒有達成一致,談判進入白熱化。
  同期聲:王繼明(李登海萊州農科院院長):各國的國情和雙方公司利益決定上,談判過程當中也是比較艱苦的。先鋒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它在世界上有七十多個合資公司,而且它控股的比例非常大,一般在60%以上。
  解說:美國的公司提出,只要讓我控股,其他什么條件都可以滿足。但是李登海說什么就是不愿意。
  同期聲:李登海:必須我們控股,我們深深的知道,我們控股是我們國家糧食安全,是使我們更好的建設、更好的發展
  解說:李登海強硬的態度讓合作一度陷入僵局,從此,美國先鋒公司每年都會派人來和李登海談判,但年年都因為控股權的問題無功而返。最終先鋒公司做出了讓步。
  同期聲:王繼明(李登海萊州農科院院長):先鋒公司放掉了60%的股權,讓步到各占50%,談判結果達到50%。
  主持人:這看似有結果的各占50%,其實是讓談判陷入了另外一個僵局。合資雙方占的股份一樣多,那誰掌握公司的主導權啊?李登海是堅決不干,他要求自己必須占得51%以上的股份。他要的不是這小小的1%,而是控股權。
  同期聲:李登海:我說國外的公司必須遵守我們國家的法律,種子法明確規定,國外種子公司到中國進行合資,中國必須控股。
  解說:美國人最終妥協了,破天荒以49%的股份與登海種業合作。2002年11月,山東登海先鋒種業有限公司宣告成立。經過了七年半馬拉松式的談判,李登海終于贏了。
  主持人:李登海面對鼎鼎大名的美國公司,腰板為什么這么硬?關鍵是他的手中掌握了玉米的先進育種技術。講起李登海,這個名字可能讓您感到有些陌生,但有一個人您肯定熟悉,袁隆平。那么袁隆平和李登海又有什么關系呢?
  解說: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而李登海被稱為"中國雜交玉米之父",他們合稱為"南袁北李"。似乎很多的事情都把兩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比如在中國只有三支股票是以個人名字命名的。1994年上市的蘭生股份,2000年,以袁隆平命名的隆平高科。再就是2005年以李登海命名的登海種業。在亞太地區育種行業當中,農民出身的李登海和院士出身的袁隆平是齊名的。李登海作為一個農民,他是靠什么擁有今天這樣一個地位的呢?
  (黑落黑起轉場)
  大海的聲音先入,畫面:大海、太陽、船
  解說:1949年9月,袁隆平考上了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開始了他與水稻的不解之緣。而就在這一年,在山東省萊州灣的海邊漁村,一對夫妻正欣喜地迎來自己的第三個孩子,父親期望兒子將來長大能出海謀生,就給他取名"登海"。然而李登海最先學會的不是出海打漁,而是下地種田。
  同期聲:李登海:我母親是纏腳的小腳婦女,到地里干活也不行,我就替我母親到地里干活。
  解說:三年的自然災害,饑餓成了李登海兒時最清晰的記憶。
  同期聲:李登海:當時磨就得自己推,有時候我母親推我在那邊拉,后來我說我推吧,拉著轉圈,轉一圈轉一圈,這么轉著推推推,餓的不行,我就從磨眼兒里拿幾個玉米粒子往嘴里吃,就這樣,我記憶猶新。推著磨,拿著玉米粒子吃,一邊吃著一邊推,當時發昏,都轉圈么,真不容易。
  解說:在山東萊州玉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當地的人們一年四季都是靠著玉米過日子。由于產量一直不高,所以遇上災害,玉米也就成了稀罕物。
  同期聲:李登海:在人民公社當中吃食堂,搞的窩窩頭啊,就是玉米做的窩窩頭它發糧票的。我去拿糧票去領了,就領了二兩,一個窩窩頭四兩,割開二兩,再割開兩個一兩,我拿著兩個一兩給我母親一兩,我又拿一兩吃。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邊上還站著鄰居老爺爺沒什么吃的,我就把這一兩的窩窩頭就給了老爺爺,我說你吃吧,我說我不吃了。我母親吃一兩飯,這是中午,晚上沒什么吃的。
  解說:那時候,頓頓能吃上玉米面窩窩頭,對于李登海來說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同期聲:李登海:我也吃過樹皮,也吃過草根,也吃過發白的地瓜干,也吃過玉米軸、野草、水草、樹葉子都吃過。我就知道我們國家的糧食問題重要性。
  解說:許多年以來,玉米在萊州當地的畝產量一直徘徊在二三百斤左右。上個世紀50年代,萊州的許多村莊都自發的成立了農科隊。目的就是要依靠科學種田來提高玉米的產量。小小的農科隊成了李登海童年最向往的地方。
  同期聲:李登海:毛主席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看到家鄉的面貌,怎么來改變家鄉的面貌,怎么提高農業的產量。
  主持人:當時初中畢業李登海就進了農科隊,他的愿望再簡單不過了,就是想著能多產些糧食,從此再也別餓肚子。但是他沒想到,他的一生從此就將和這小小的玉米緊緊聯系在一起。
  主持人:歡迎回來,前面咱們說到了,初中畢業的李登海進了村里的農科隊,1972年初,他當上了農科隊的隊長。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一件本來跟他沒有什么直接關系的國家大事,卻意外地為他的人生確立了一個追趕的目標。
  畫面:尼克松訪華資料
  解說: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聯合公報》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關系正常化。此時連美國到底在什么地方都還沒弄清楚的李登海,卻把一篇關于美國的報告,牢牢地記在心里。
  同期聲:李登海:說美國的一個農民興建的先鋒公司,產量達到了畝產兩千五百斤,當時我們覺得非常振動。
  解說:當時萊州玉米產量每畝不過二三百斤,2500斤的畝產量對于李登海而言絕對是個天文數字。但正是這個數字激起了他的斗志。
  同期聲:李登海:當時也不知道美國什么樣,只知道美國侵略朝鮮什么的。當時我們覺得他能干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干到,他們是農民我們也是農民,他們能辦的事情我們也能辦到。
  音樂:我們走在大路上
  解說: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農村,到處都是繁忙的景象。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糧食生產,試圖解決七億人的吃飯問題。在全國學大寨精神的號召下,提出農業糧食增產的幾個臺階,"上綱要、跨黃河、過長江、達千斤"。 全中國都在豪情萬丈地為此奮斗。
  同期聲:李登海:當時毛主席語錄有這么一段,是這樣講的,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們說外國人能干的事,我們中國人也能干,中國人有理想、有抱負干到世界水平。當時我說,我們一定要立志,有志氣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有志氣來開創中國玉米高產道路;有志氣趕超世界的先進水平。所以從這兒就開始了玉米高產的培育。
  解說:心中雖然激情澎湃,但種地卻是腳踏實地的事。如何才能讓玉米的畝產量超過美國呢?初生牛犢的李登海雖然渾身是力,卻無處下手。他知道要想讓玉米高產,還得靠腦子。1974年,李登海被村黨支部推薦到萊陽農學院進修。
  同期聲:李登海:當時我才知道什么叫光合作用,什么叫光合面積、光合時間、光合強度、光合截留分配這些知識,從植物和植物生理,才明白我們搞農業是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的過程。
  解說:在萊陽農學院,李登海是最刻苦的學生之一,得到了許多老師的贊賞。進修結束時,一位老師鄭重地將二十幾粒玉米種子交給了他,這些種子是老師好不容易從美國帶回來的優良品種,李登海如獲至寶。
  同期聲:李登海:當時給我二十幾個粒子,挺高興的。
  解說:李登海捧著這二十幾粒種子回到了農科隊。他對這些種子進行雜交實驗,將培育出來的品種種到試驗田里,李登海興奮激動,他覺得自己似乎都能聽見這種子在泥土下發芽的聲音。
  同期聲:李登海:沒有肥料我就挖個廁所,我們不怕吃苦,往里施。沒有肥料,我們就把廁所下邊土刨下來,生產隊的敬老院大炕,我帶頭把炕燒的灰拿出來,然后再盤炕,把陳舊的破屋有些肥料,拆破屋打碎了用小車往田里拼命的跑。
  張永慧(李登海的妻子):玩了命的干,在平時就是廢寢忘食的觀念。
  解說:1975年的那個秋天,李登海終于盼來了收獲的時刻。一千零二十四斤,這是李登海第一次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同期聲:李登海:第一次突破了,在我們家鄉突破了,達到一千零二十四斤,農業站專家幫著驗收的,這是第一次。
  解說:,李登海覺得照這個速度,突破美國的紀錄指日可待。這次的突破讓他意識到優秀的品種是提高產量的關鍵,于是李登海先后引用了國內100多個玉米品種,然而幾年過去了,產量卻一直很難突破1400斤。
  主持人:玉米的選種就是在一批玉米當中挑出品質最好的種子種到地里,第二年再從收獲的種子中選最好的種下去。如此反復六七年,才能讓這個品種穩定下來。但就是經過了六七年的篩選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優良的品種。人這一輩子能有幾個六七年啊!可能有的人研究一輩子也未必能修成正果。李登海卯足勁要趕超美國的紀錄。可怎么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這樣的任務呢?
  解說:按照傳統的方式,玉米一年只種一季,李登海顯然等不及。春節剛過,他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撐起了塑料大棚,提前幾個月播下玉米。等到當地開始種植玉米的時候,他的玉米已經在大棚里收獲了。而等到10月份,他就已經在這一年里收獲了兩季玉米。雖然一年當成兩年用,可李登海還是感覺育種的速度太慢了。于是他突發奇想,要到海南去種玉米。
  同期聲:李登海:上學的時候老師說到海南去,我們上地理課的時候覺得海南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我們覺得,只有那能育出更好的品種來,所以必須去海南。
  解說:海南的秋冬季正是玉米生長的季節,在那里通過精心的栽培,李登海又可以收獲兩季的玉米。從此以后,李登海就成了追趕太陽的人,他一年就可以完成別人幾年的工作量。但是他也要經歷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劉永強是萊州電視臺的一名記者,他曾經跟隨李登海到海南島,拍攝育種工作。
  同期聲:劉永強:他在海南島有十幾個點,每天必須每個點都去看,看一下指導一下。在他的育種田有一份品種,化肥吧特別重要,他有時候就帶著這些化肥給各個育種田送過去,這個東西必須當天送。所以說他每天跑幾百里地。
  解說:雖然海南的氣候非常適合李登海種植玉米,但海南的冬天也并不平靜。
  同期聲:李登海:北邊云層過來,形成一個煙柱過來,冰雹這么大一個,刮的昏天暗地的,樹葉子,一場風雨四萬間房拉走了,掀蓋,一個小時之前挺好的。這個過程當中我看冰雹,這一年奮斗,我心里非常難過,手里拿起冰塊,這冰雹多大?7.5公分。當時我看完以后,我拿筆寫了肝裂心碎。那玉米地的水那么深,我站在地里,眼淚是嘩嘩的流下來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就說有志氣,明年繼續干。所以我對《365里路》那首歌曲是非常有感情的。從少年到白頭、從家鄉到異鄉,我下定決心繼續努力,明年繼續再干。
  畫面:《365里路》,李登海在海南研究種植玉米的情景
  解說:從1978年到現在,三十年的時間。李登海每個冬天都是在海南度過的。他這樣的堅持也讓他比別人多收獲了三倍的育種數據。
  同期聲:李登海:從育種的代數來講我現在接近九十代了吧,我們可能是育種代數最多的。
  解說:30多年來,李登海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奇跡,讓他的玉米產量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出新的紀錄。
  主持人:(王凱拿著玉米的演示)以前種植的玉米是平展型的,也就是玉米葉子和玉米桿之間的角度大于90角度,這樣上面的玉米就遮住了下邊的,不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李登海通過研究,開啟了緊湊型玉米的時代,就是讓玉米葉子生長的角度在45到50度之間。不但可以更好的進行光合作用而且還可以增強種植的密度,增加玉米的產量。而這緊湊型玉米就是靠李登海一代又一代的育種實現的。1989年,李登海成功的培育了掖單13號,這在中國種植玉米的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解說:1989年,當時李登海的掖單13號橫空出世,創造了每畝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國家把掖單13號作為了全國推廣的重點農作物。
  同期聲:李登海:它的增產效益,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完成了國家推廣一億畝,增加二百億斤的大項目。
  王繼明(李登海萊州農科院院長):最大的年份占全國玉米種子43.5%。推廣速度是非常快的,推廣的面積也非常大。各種子公司在生產經營推廣上也獲得了非常好的企業效益,同時也創造非常大的社會效益。據農業部統計,應該增加的社會效益一千個億。
  解說:這一年,全國的種子公司都在經營著李登海的掖單13號,掙錢的公司不計其數。可李登海還是守著自己小小的民辦研究所,繼續研究他的高產玉米,并沒有什么質的變化。
  同期聲:李登海:我說我沒感覺。我們追求的就是開創中國的玉米道路,改善生產實驗水平。當時我們國家種植玉米面積當中,每三棵玉米當中就有我一棵。所以我坐著火車走到那兒一看這片玉米,我繁育的品種,也充滿了自豪感。
  解說:1998年,并沒有想靠玉米掙錢的李登海卻突然成了億萬財富的擁有者,他沒想到這么多年的付出,在這個時候帶給了他實實在在的財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頒布,各地的種子公司必須有償的經營李登海培育的新型玉米種子。李登海當即成立了登海種業有限公司,把科研、生產、推廣、經營集于一身,幾年的時間便成為了固定資產上億的企業。
  主持人:有了自己的公司,李登海從一個研究育種的科研人員變成了擁有億萬資產的富翁,可李登海并沒有因此有所改變,他還是按部就班的繼續種他的玉米。每次到海南妻子都要陪著他一塊去,但是他卻從不讓妻子和自己乘坐同一班飛機,這是為什么呢?當然還是因為玉米。
  主持人:歡迎回來,聽王凱接著跟您聊。前面咱們說到了,成為億萬富翁的李登海,還是堅持每年到海南去種玉米。但是絕不允許妻子和自己搭乘同一班飛機去。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因為玉米種子。
  解說:每年的10月份,李登海都要帶上在萊州育出的種子到海南去,這些種子是李登海精心挑選的,他總是小心翼翼,生怕有半點閃失。每次出門前,他都是把種子分成兩包,他和妻子各帶一包,搭乘不同的班機。
  同期聲:張永慧(李登海的妻子):他出的主意,因為在一塊走有時候怕遇到什么不祥的事情發生。不在一塊走,種子都分開帶。
  解說:把兩包種子看得比妻子和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李登海的這個舉動,讓很多人都感覺不可思議。
  同起聲:李登海:我們一年上百萬的實驗,找到一個新的高度上很不容易
  解說:在李登海看來,和玉米種子同樣重要的還有一摞筆記本。
  同期聲:劉永強:他對這個筆記本就是他的生命,要是有一個記錯了,或者丟失了,那么你種的這一年一切就白辛苦了
  解說:本子上都是李登海育種的詳細記錄,只有他一個人能看懂。剛到海南的時候,李登海還住在簡陋的草棚里,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草棚漏雨,所有的東西都被水淹了。
  同期聲:劉永強:包括吃的什么都泡在水里了,他唯一就是弄一個塑料袋把他這一摞筆記本頂在頭上,坐了一宿,直到第二天不下雨了。坐在草棚里呆了一宿。
  解說:李登海從小就和母親相依為命,這么多年來,他覺得自己最對不住的就是母親,1985年的那個冬天,李登海又要離開母親去海南了,臨行前的那一幕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同期聲:我的兒子才這么高,我這只手,我帶著背包,我們離縣城比較遠,這手扶著我的母親,我母親小腳婦女,我扶著她,我母親領著我兒子,好像這是85年、84年的時候,五點多鐘天還黑,當時下著雪,等我上車的時候,我的母親還沒怎么地,還能控制住,但是我的兒子抱起他往下放的時候,離別這種難受,一個老的、一個小的,覺得對不起他們。
  張永慧:光剩老人和孩子,走的時候老人和孩子出來送,孩子不大懂事還不太什么,老人也偷偷的掉淚,他母親非常支持我們兩個的工作,作為兒媳也非常支持我們兩個的工作,她個人受點累什么一點怨言都沒有。
  解說:從1978年開始,李登海就沒有回萊州過過一個春節,老母親想兒子,為了能和母親共度春節,2003年春節,李登海把老人接到了海南。母子終于在海南過了一個團圓年。盡管如此,李登海還是不離不棄的守在玉米地里,玉米成了他生命中最不能割舍的東西。2005年10月17日李登海的超級玉米新品種"登海3719",再次創造出世界夏玉米的高產紀錄,畝產達到了1402.86公斤,將世界夏玉米單產紀錄提高了305.57公斤。遠遠超過了30年前美國那個兩千五百斤的紀錄。
  主持人:李登海堅持了這么多年就是為了創造玉米紀錄,這是他一生都不愿放棄的。因為他覺得自己就是為玉米而生的,所以他只想研究玉米,別的什么都很少去操心,可是在2000年的時候,一件他從來沒想過的事情,卻讓他傷透了腦筋。
  解說:這么多年來,李登海的公司帶動了整個村莊的發展,家人和以前一起長大的朋友都在他的公司里工作。通過他的帶動,育種已經成為了萊州市的三大產業之一。他理所當然成為了這個產業的龍頭。看到了李登海公司的發展勢頭,有人開始動員他上市,卻被他一口拒絕了。在此后的五年間,別人推他上市的愿望有增無減。
  同期聲:王繼明:作為家族性的企業,應該說也不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了。所以說企業做大之后必須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而不是說原來起步的時候家族式的管理,甚至永遠帶著民營企業這個形象來發展現在這個企業。
  解說:實際上,李登海知道上市對于他對于整個萊州市的意義。但是他還是顧慮重重。
  同期聲:李登海:上市以后壓力更大,因為有那么多部門看著我們。再說國家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如何做好一個上市公司是不容易的。
  解說:經過了長達五年的痛苦思考,2005年4月18日,登海種業終于上市了,深圳證券交易所里響起了李登海親手敲響的鐘聲。
  同期聲33:李登海:覺得不容易,又覺得的自豪感。不容易,就是從比較低層次當中成長起來,帶領這部分農村青年成為一個上市公司。
  解說:股票開盤當天便一路走高,16.70元的發行價創出了中小板發行價格第一高, 李登海本人也以超過11億元人民幣的紙上財富,趕超了袁隆平,被稱為科學家首富。李登海利用上市籌集的資金開始在全國為自己的玉米帝國開疆拓土。在新疆、寧夏、甘肅內蒙等地都設立了分公司、子公司和試驗站。通過上市也讓他的企業完成了向現代企業的過度。現在他的公司由專門的職業經理人幫他管理,身為董事長的李登海還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培育他的玉米上。
  同期聲:李登海:我老覺得目前在不斷的創新,老充滿希望,而且不斷從研究過程當中又研究出新的東西,老是不斷的創新、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再創新,在這塊土地上真是充滿了希望,在希望的田野當中唱出科技創新的歌來是最有希望的。我覺得在這個過程當中,時間沒有老的,歲數可能變老,但是感覺是沒老的,人的追求是不會老的。我覺得我沒有那么老的感覺,真沒有。我老是覺得,在人生的青年時期的起跑線上。
  主持人:三十多年的時間,李登海只做了一件事,增加中國的玉米產量。這確實是需要靠一種執著的精神的,他靠個人的力量讓中國擁有了可以和世界對話的核心種植技術。一粒玉米其實很輕很輕,但它又是沉甸甸的。好,財富故事會,今天就到這,我是王凱,再見!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