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業廳
文件
山東省財政廳
魯農財字〔2009〕18號
關于印發《山東省2009年棉花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
有關市農業局(棉辦)、財政局:
為全面做好棉花良種補貼工作,現將《山東省2009年棉花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并據此組織項目縣(市、區)農業、財政部門編制具體實施方案。
項目縣(市、區)實施方案經市農業局、財政局審核后,請于2009年4月30日前報送省農業廳(棉技站1份、財務處1份)、省財政廳(1份)審核備案,同時報送電子版至mjz@sdny.gov.cn。項目實施情況和補貼資金結算申請請于5月31日前報省農業廳、省財政廳。
二00九年四月十七日
山東省2009年棉花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
根據農業部、財政部《2009年中央財政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農辦財〔2009〕20號)要求,結合山東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任務目標
以“穩定面積、提高單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為出發點,按照“全面覆蓋、整體推進、因地制宜、補貼農民”的思路,對農民(含農場職工)種植棉花良種按照每畝15元的標準,采取售價折扣補貼的方式進行補貼。通過實施良種補貼項目,鼓勵農民使用優良品種,進一步促進棉花優良品種推廣,擴大良種種植規模,優化棉花品種、品質結構和區域布局,強化良種良法配套,提高棉花單產水平,改善纖維品質,全面提升我省棉花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棉花產業穩定持續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2009年棉花良種補貼實行全覆蓋,參照2007年全省統計分縣(市、區)棉花種植面積,全省計劃補貼棉花良種1344.25萬畝(含國營農場,下同),分市、縣的具體補貼計劃詳見附表。
二、補貼品種推介
立足提高棉花生產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按照“生態適應性好、符合生產需要、市場前景較好”的原則,省農業廳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組織專家論證篩選出魯棉研15號等 41個棉花主導品種,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公開發布推介(詳見魯農棉字[2009]3號《關于公布山東省2009年中央財政棉花良種補貼推介主導品種的通知》)。各地農業部門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根據品種區域布局、適應紡織企業要求和生產需要,積極引導農民選擇使用省級公開推介的主導品種,不得采取強制手段干預農民自愿選種,嚴禁省級以下農業部門進行品種推介活動。
三、政府采購確定供種企業
結合山東實際和棉花種植特點,2009年我省棉花良種補貼項目采取售價折扣補貼方式補貼農民。
(一)全省統一政府采購確定供種企業
省農業廳、省財政廳委托省政府采購中心,按照公平、公正、公開、有效的原則,采用競爭性談判方式對全省棉花補貼良種實行全省統一政府采購。省政府采購中心根據相關程序和具體要求,及時擬定政府采購談判文件,在大眾日報、山東省政府采購網、山東農業信息網等媒體上發布。參加談判的企業不受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確保所有符合條件的企業都能公平參與競爭。
(二)嚴格企業準入條件
嚴格設定供種企業準入條件,競標企業須為具有相應資質的獨立法人,證照齊全,守法經營,信譽良好,設施完備,技術力量強,注冊資本金500萬元以上;具有合法種子來源,自繁品種有生產、經營許可證,所提供品種不屬自主知識產權的,須具有植物新品種權單位的授權委托證明;種子數量充足;種子質量達到國標良種標準,近兩年未發生重大種子質量事故;具備實施大面積統一供種和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的能力。引入淘汰機制,實行種子質量事故、補貼項目過失一票否決,投標企業必須在以往承擔良種推廣補貼供種任務的過程中無重大違反供種合同的行為。
(三)規范談判程序
省政府采購中心從專家庫中隨機抽取談判專家,組成專家組,對競標企業資質、有效種源、種子數量、種子質量、機械包衣、種衣劑選擇使用、經營信譽、配套服務、最終報價等進行嚴格審核和綜合評判,最終確定成交供種企業。邀請監察、公證等單位及新聞媒體對開標、談判全過程進行現場監督,確保采購到信譽最高、服務最好的供種企業及質量最優、價格最合理的補貼良種和相關服務。供種企業一旦確定,嚴禁轉包、轉讓。
(四)統一簽訂供種合同
成交結果在相關媒體公示無異議后,省農業廳和項目縣(市、區)農業(棉辦)、財政部門(或獨立申報的市級農業、財政部門)與成交供應供種企業簽訂《山東省2009年中央財政棉花良種補貼政府采購合同》,載明供種企業、供應品種、供種基準數量、供種基準面積、標準播量、種子質量、供種價格、供種方式、售后服務等事項,從法律上明確各級農業、財政部門及供種企業的權利與義務。
四、扎實做好供種工作
(一)合理確定采購品種、科學制定標的
為確保政府采購成功組織和統一供種順利進行,原則上植棉面積10萬畝(含10萬畝)以上的縣(市、區)獨立申報補貼品種,組織項目實施;10萬畝以下的縣(市、區)以所在市為單位,由市農業局(棉辦)集中申報補貼品種,組織項目實施。省農業廳對項目縣(市、區)上報的補貼品種進行匯總,明確采購的品種和數量,并據實制定政府采購標的,標的是一個補貼品種或某個補貼品種的一定數量,實現每個項目縣的每個品種都由一個企業供應。
(二)依據農民意愿確定采購品種
原則上經國家或省級審定、適宜當地區域種植的棉花品種,各縣(市、區)均可向省級推薦為主推品種。省級確定主推品種后,各縣(市、區)農業局根據當地農民種植意愿,從省里確定的主推品種中合理選擇補貼品種。各級農業部門(棉辦)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選擇使用主推品種。為避免棉花種植品種過亂過雜,提高規模化種植水平,在補貼品種確定上,對申報面積30萬畝以下的縣(市、區)或聯合申報市,補貼品種原則上不超過5個;對30-50萬畝的縣(市、區)或聯合申報市,補貼品種原則上不超過6個;對50萬畝以上的(含50萬畝)縣(市、區)或聯合申報市,補貼品種原則上不超過8個。
(三)科學確定供種數量和價格
省里結合今年實際,組織有關專家充分論證,確定棉花良種補貼基準供種量為:常規種1.25公斤/畝,雜交種0.375公斤/畝;最高限價為:常規種20元/公斤,雜交種80元/公斤。各項目縣(市、區)和獨立申報市農業局(棉辦)參照省里確定的基準供種量,根據品種特性和當地實際,合理確定當地標準供種量,充分滿足生產用種要求,引導棉農科學用種。政府采購合同確定的基準供種面積和供種數量是成交供種企業供應棉花良種的參考值,合同履行以實際供種面積和供種數量為準。成交供種企業要根據農民實際種植面積和標準播種量,相應增加或減少供種面積和供種數量。對于增加或減少的供種面積和供種數量,縣級農業、財政部門或聯合申報市的農業、財政部門必須與中標企業簽訂補充協議,增加面積超過計劃補貼面積5%以上的,須報省農業廳、省財政廳審批。成交供種企業要嚴格執行全省統一政府采購成交價格,堅決杜絕層層加價行為,確保補貼后的良種價格明顯低于當地同等棉花良種市場價格,讓農民得到最大的實惠。
(四)及時落實補貼計劃
各縣(市、區)要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思路,對補貼計劃進行層層分解,及早細化落實到村、到戶、到地塊,盡量做到品種種植集中連片,區域化種植,努力做到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各縣(市、區)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和市場需求,通過宣傳發動,引導農民使用全省統一政府采購的棉花良種發展棉花生產,不搞強迫種植和強行推廣。
(五)分級建立供種檔案
按照“縣有區域圖,鄉鎮有落實表,村有供種清冊,戶有供種(訂單)卡”的總體要求,建立良種補貼項目明細檔案。檔案要建立到村、到戶。鄉鎮面積落實表一式兩份,分別由鄉鎮棉技(農技)站和縣農業局保管。村級供種清冊由供種企業按照清樣要求統一印制,一式三份,分別用于編制計劃、行政公示和補貼資金結算。供種清冊要在良種供應時由購種農民或購種農民代表簽名并按手印,確保良種和國家補貼同時落實到棉農手中。各項目縣(市、區)或聯合申報市的農業部門要將供種清冊制成電子表格(EXCEL格式),經市級農業部門審核后,于5月底前報省農業廳。
(六)保證供種質量和時效
項目縣(市、區)農業局(棉辦)要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和供種計劃,配合供種企業搞好供種到村到戶和收取種子差價款,安排有質檢證的專業人員負責種子質量抽檢存樣,對不合格種子及時封存或退貨,杜絕劣質種子進入項目區。供種企業要按照供種合同要求,提供質量合格的棉花良種,依據面積落實表和供種清冊,按時、保質、保量供種到村、到戶,保證不誤農時。
五、積極開展配套服務
(一)全面推廣配套技術
項目區按照確定的補貼品種和良種良法配套要求,制定適合本地特點的棉花標準化生產技術。抓好各項技術措施落實,提高項目區農民生產技術水平。全面推廣種子機械脫絨包衣技術,以培育壯苗、減輕病蟲危害,堅決杜絕向農民供應毛籽和未包衣的棉種。結合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搞好抗蟲雜交棉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棉田高效立體種植技術、常規抗蟲棉防早衰生產技術、“兩膜”栽培及棉花無土育苗裸苗移栽技術、配方施肥技術、抗蟲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每個項目縣根據當地實際建立100-1000畝的棉花標準化生產示范方。
(二)廣泛開展技術培訓
省里將充分利用技術優勢,組織開展良種良法等關鍵技術培訓。各市和項目縣(市、區)結合當地實際,要層層舉辦培訓班,重點培訓技術骨干和帶頭戶,明確不同品種的栽培技術要點,確保每戶一張明白紙。同時,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進行技術宣傳,提高基層農技人員傳播先進適用種植管理技術及棉農科學植棉的水平,加快規范化生產技術的普及推廣。
(三)大力開展棉花高產示范活動
各項目縣(市、縣)要加大科技開發力度,充分挖掘棉花增產潛力,大力開展棉花高產創建活動,發揮樣板示范帶動作用。各地要按照省農業廳《關于印發山東省2009年棉花高產創建活動的通知》要求,結合當地實際,積極組織實施“十、百、千、萬”棉花高產示范工程,力爭十畝高產攻關核心示范田,畝產皮棉150公斤;百畝高產示范方,畝產皮棉125公斤;千畝高產示范方,畝產皮棉120公斤;萬畝高產示范片,平均畝產100公斤以上。通過示范引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普及,實現良種良法相配套與高產優質相結合,大幅度提高棉花單產水平,全面提升我省棉花生產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山東棉花生產持續穩定發展。
(四)積極推進產銷銜接
有關市和項目縣(市、區)要把產銷銜接作為實施良種推廣補貼項目的重要措施來抓,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積極與企業簽訂購銷合同,推進訂單收購,實現優質優價,增加農民收益。
六、及時兌現補貼資金
棉花良種補貼資金由省財政直接支付給供種企業。全省政府采購確定成交供種企業后,省財政根據省農業廳和項目縣農業、財政部門與供種企業簽訂的政府采購合同,提前預撥70%的補貼資金給供種企業,支持企業開展供種籌備工作。企業在實際供種過程中,要根據農民實際種植面積,對采購合同確定的基準供種量進行適當調整。供種結束后,省財政廳根據財政、農業部門逐級審核確定的供種清冊和省農業廳出具的無種子質量問題的書面意見,與供種企業據實結算其余補貼資金。
七、建立健全棉花良種補貼保障措施
(一)強化協調配合,落實工作責任
各級要高度重視良種補貼項目,切實把該項目實施作為穩定棉花生產、增加棉農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密切配合,形成強大工作合力,推動項目順利實施。一是層層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省里成立由省農業廳廳長任組長,省財政廳、省農業廳分管廳長任副組長,有關處、站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落實和組織協調工作;成立由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山東農業大學、山東棉花研究中心、省種子管理總站、省植物保護總站、省土壤肥料總站專家組成的項目技術指導小組,負責技術指導和培訓。各市、縣(市、區)也要層層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組織和技術保障。二是合理確定工作職責。各級農業、財政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其中,農業部門(棉辦)重點負責項目申報、組織實施、技術培訓、產銷銜接等,財政部門重點負責落實補貼資金申請、撥付、管理和監督。三是積極配合供種企業完成供種任務。各級農業、財政部門要與成交供種企業密切合作,做到指導協助到位、監管服務到位,保證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供種企業要在項目縣有關部門的指導和監管下,嚴格履行供種合同,及時全面做好良種供應和相關服務工作。四是適當安排工作經費。各級財政部門應根據工作需要,適當安排所需配套推廣工作經費,保證補貼品種推介展示、補貼面積核實、補貼資金發放、補貼檔案建立和項目實施監督檢查等管理支出,嚴禁擠占挪用中央補貼資金用于工作經費。
(二)強化項目公示,嚴肅工作紀律
要全面建立棉花良種補貼公示制度,以村為單位,將補貼農戶、補貼面積、供種數量、中標價格、補貼標準、補貼金額、折扣售價等進行供種前和供種后兩次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并收集和保存各村兩次公示影像資料。各級財政、農業部門設立良種補貼監督電話,并在當地媒體予以公布,接受群眾監督。要切實加強資金管理和監督,堅決杜絕截留、挪用、套取項目資金等違法行為的發生,確保專款專用。不得變相增加供種企業負擔,不準借機向農民收取不合理費用,不準違背農民種植意愿,嚴禁借機謀取不正當利益。
(三)加強監督管理,實行督查制
各市、項目縣(市、區)要切實加強補貼項目實施關鍵時期和關鍵環節的督導、檢查、監管。供種期間,市、縣(市、區)農業(棉辦)和財政部門要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督導,及時發現和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供種結束后,市級農業、財政部門要組織縣級農業、財政部門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面自查,并向省里寫出總結報告;收獲前,市級農業部門要組織相關力量對補貼面積落實、種子質量和價格、檔案建立、工作經費落實等情況進行全面檢查。
各市農業、財政部門對在檢查監管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督促項目縣和供種企業及時整改糾正。對執行政策重大偏差、重大違約行為和種子質量事故,要及時上報并記錄在案。健全供種企業政府采購競爭與淘汰工作機制,各項目單位對不嚴格履行政府采購合同、不能及時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供種企業,要及時做好違約行為記錄工作,在今后的良種補貼項目全省統一政府采購工作中,提出不良記錄舉證,堅決予以淘汰。
省農業廳、財政廳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不定期抽查,加強群眾來信來訪案件的重點查辦,實地走訪基層干部和農戶,認真了解良種補貼面積落實、種子質量和價格等有關情況,及時糾正項目實施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良種補貼政策不走樣,棉農實惠不減少。要健全良種推廣補貼獎優罰劣工作機制,對與成交供種企業配合不好、指導協助和監督不力的項目單位,將記錄在案,嚴肅處理,并在今后良種補貼積類似項目安排中給予一定懲罰。對問題嚴重者,將依照有關規定追究有關人員責任,決不姑息。
(四)強化棉種市場和棉種生產監管,保證良種補貼項目順利實施
各級農業部門要會同工商、質檢、公安等部門,加強棉花種子市場監管,堅決打擊坑農、害農等違法行為,切實保障棉種供應市場渠道暢通、規范有序;要強化棉花良種生產監管,指導相關棉花良種生產企業規范建立良繁基地、提高項目供種企業自繁比例,嚴格按照棉花良種生產技術規程生產、加工、包衣、包裝,保證項目供種企業良種質量,促進棉花良種補貼項目順利實施。
(五)建立情況交流報告制度,強化項目宣傳
各級農業、財政部門要及時總結上報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及時研究處理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重大問題要及時上報。積極利用電視、報紙等媒體,向廣大農民群眾、基層干部宣傳良種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群眾對棉花良種的認識,充分調動農民使用優良品種、發展棉花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