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2009年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縣(市、區)農委、財政局,省農墾局: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2009年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附件:2009年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安徽省財政廳
2009年4月13日
2009年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方案
安徽省農業委員會 安徽省財政廳
為確保良種補貼政策落到實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保護和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穩定糧棉種植面積,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根據《2009年中央財政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精神,結合我省農業生產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全面覆蓋、整體推進、因地制宜、補貼農民”的思路,對農民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進行良種補貼,鼓勵農民使用優良品種,加快優質良種推廣步伐,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二、主要目標
通過實施良種補貼項目,力爭今年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全年糧食產量保持在600億斤以上,力爭達到610億斤。
三、基本原則
(一)堅持整體推進的原則。今年,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良種補貼實行全覆蓋,按照實際種植面積全部補貼。
(二)堅持品種擇優的原則。主導品種的篩選由省級農業部門負責,在符合國家有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優先選擇生態適應性好、符合生產需要、市場前景較好的品種。
(三)堅持公開推介的原則。主導品種確定后,由省級農業部門通過各種渠道公開向社會發布。
(四)堅持農民自愿的原則。各地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根據品質優先、市場需求和生產需要,積極鼓勵農民選擇使用推介的良種,不得采取強制手段干預農民自愿選種。
四、實施規模及補貼標準
(一)補貼范圍: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實行良種補貼全覆蓋。
(二)補貼對象:對生產中使用農作物良種的農民(含農場職工)給予補貼。
(三)補貼標準:2009年良種補貼的執行標準為早稻、小麥、玉米10元/畝;中晚稻、棉花15元/畝。
五、工作內容及要求
(一)嚴格落實種植面積。各地要按照整體覆蓋、逐級推進的原則,首先由農戶據實向村委會申報種植面積和品種。由村委會登記、核實、公示后上報鄉鎮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匯總審核后,將本轄區種植面積和品種上報縣農業、財政部門。最后市級農業、財政部門將各縣上報的補貼面積和品種匯總審核后上報省省農委、財政廳。農墾農場的面積審核上報由省農墾事業管理局負責。
(二)科學選擇補貼方式。良種補貼資金采取現金直接補貼和售價折扣補貼方式。水稻、棉花、玉米良種補貼采取現金直接補貼的方式,實行直接發放。小麥良種補貼在優勢產區實行售價折扣補貼方式(優勢產區包括阜陽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以及六安市的霍邱縣、壽縣和滁州市的天長市、鳳陽縣、明光市、定遠縣),在非優勢產區實行現金直接補貼方式。
(三)嚴格補貼資金發放程序。采取補貼資金直接發放的,鄉鎮財政所通過“一卡通”直接向補貼對象兌付補貼資金。采取售價折扣補貼方式的,由省財政、農業部門負責統一組織政府采購,中標單位實行統一供種,良種補貼實行售價折扣,購種農民按折扣價付款,供種單位登記銷售折扣清冊,購種農民簽字確認。
(四)據實撥付項目資金。對于全覆蓋的補貼品種,省財政實行預先撥付、年終據實結算的方式。省財政預撥良種補貼資金,到年底再根據當年實際面積進行結算。實行政府采購統一供種方式的補貼資金,縣級財政部門在開標后按招標確定的供種量預撥70%補貼資金,根據財政、農業部門逐級審核確定的供種清冊和農業部門確認的無種子質量問題書面意見與供種單位結算其余30%的補貼資金。
(五)健全良種補貼檔案。各地要加強良種補貼項目管理,建立健全良種補貼明細檔案,實現縣級有區域圖、鄉級有落實表,村級有到戶清冊。鄉級面積落實表一式兩份,分別由鄉鎮政府和縣農業部門保管。實行統一供種的地區,村級分戶清冊要一式三份,由供種單位印刷,分別用于編制計劃、行政公示和財政報賬。采取直接發放補貼的地區,清冊一式兩份,用于行政公示和補貼資金發放時農民簽字確認。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各地要高度重視良種補貼項目,切實把該項目作為穩定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加強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密切配合,推動項目順利實施。財政部門負責落實補貼資金預算、撥付工作。農業部門負責項目組織實施、制定方案、良種推介、技術服務以及統一供種的組織管理等工作。對于開展統一供種工作確有難度的縣(市、區),要抓緊向省農委、省財政廳報告。
(二)強化項目公示。實行良種補貼村級公示制,公示內容要包括農戶良種補貼面積、補貼標準、補貼金額等,公示時間不少于7天。各級財政、農業部門設立良種補貼監督電話,并在當地媒體予以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各市、縣良種補貼監督電話請于4月20日前報省農委農業局。
(三)強化資金管理。項目資金要專款專用,切實按照國家規定嚴格使用。任何地方、單位和個人都不得虛報良種補貼面積,不得套取、擠占、挪用補貼資金。各級財政部門應安排所需配套推廣工作經費,保證補貼品種推介展示、補貼面積核實、補貼資金發放、補貼檔案建立和項目實施監督檢查等所必需的經費開支,嚴禁擠占挪用省財政下撥的補貼資金用于工作經費。
(四)強化監督檢查。市級農業和財政部門要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不定期抽查,通過實地走訪基層干部和農戶,認真了解項目區面積落實、種子質量和價格、補貼資金發放等有關情況,及時糾正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良種補貼政策不走樣,農民實惠不減少。
(五)強化種子市場監管。各級農業部門要會同工商、質檢、公安等部門,加強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管,堅決打擊坑農、害農等違法行為,做好良種市場供應,防止假冒偽劣種子進入生產領域,切實保障種子供應市場渠道暢通、規范有序。
(六)強化政策宣傳。各地要通過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向廣大農民群眾、基層干部宣傳良種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群眾對農作物良種的認識,充分調動農民使用優良品種、發展糧棉生產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各地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向省農委、省財政廳報告。(來源:安徽省農委農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