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價格走勢回顧與展望
2017年國內玉米市場價格整體呈現震蕩上行態勢,得益于前期價格下跌使得國產玉米競爭力大幅改觀以及國家配套政策全力扶持,玉米價格在2016年至2017年間走出了“V”型反轉,國儲庫存也大幅下降,年度拍賣成交達5700余萬噸。一時間甚至有言論認為剩余的約1.8億噸國儲“去庫存”已完全不是問題,應該考慮的是庫存很快去完了我們用什么的問題。
(一)1、2月筑底階段
2017年初,因市場各方對玉米未來走勢持悲觀判斷,市場采購熱情不高,玉米現貨價格持續疲軟,但由于玉米價格已經跌至農戶盈虧平衡線,國產玉米性價比逐步體現,玉米價格下跌后又出現反彈,港口平艙價探底回升最終收平。
(二)3月至7月上行階段
進入3月份,企業節后采購規模逐漸放大,玉米價格開始回暖,并且玉米深加工行業在國家補貼的扶持下,開工率持續維持高位,收購積極,隨著收購進度加快市場優質糧源逐步減少,進一步促進玉米價格上漲。而5月開始的臨儲投放對價格上漲抑制作用有限,持續的高成交率反映了市場需求強勁,現貨價格繼續緩慢上行。
(三)7月至11月震蕩整理階段
7月后,市場供應全面由臨儲拍賣玉米接棒,拍賣價格平穩穩定市場價格,同時玉米深加工補貼暫停導致需求出現下滑,疊加新糧上市臨近,市場炒作熱情下降,市場走勢步入平穩期。10月后主產區新糧相繼上市,東北玉米質量、產量雙提高,新糧上市沖擊港口價格短時回落;而華北由于連續陰雨質量相對較差優質糧稀缺導致價格堅挺,市場多因素激烈碰撞,整體價格穩中前行。
(四)12月爆發上漲階段
12月,本應是新季玉米大量上市價格承壓下行的階段,但受年度供需缺口、收糧進度較快和對2018年玉米的看多預期等因素影響,農戶及存糧貿易商普遍對糧價期望較高,對低價非常抵觸,隨著月初深加工企業壓價失敗,玉米價格大幅反彈,在東北價格持續上漲的帶動下,前期保持平穩的華北玉米價格也終于走強。
(五)展望2018價格走勢
綜合分析,由于市場各方對年度供應缺口形成共識,多元主體積極入市收購,使得2017年玉米收購進度快、收購價格高,市場化改革效果明顯。展望2018年,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持續推進,玉米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而在經歷了前期的大起大落之后,市場也更加成熟。供應方面,在利潤誘導下,預計全國種植面積將出現回升,如果天氣配合,則產量可能會出現恢復性增長;而需求端飼料行業預計保持平穩增長,深加工需求方面預計增長較為明顯,但由于行業利潤下降,其玉米消費增長可能不及2017年;由于進口利潤恢復,進口玉米及替代品將出現增加,將和國內玉米價格構成互相牽制的局面;臨儲方面依然會在市場出現缺口時補位,熨平市場價格。因此預計2018年玉米價格階段性、季節性波動行情依然存在,但整體將呈現更加平穩的運行態勢,預計多數時間現貨平均價將在1800~2000元/噸區間運行。
玉米供需情況回顧與展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約為15445.2千公頃,較2016年種植面積減少約3.58%,總產量21589.1萬噸,比上年減少365萬噸,下降1.7%,新年度供需存在缺口已經成為市場共識。
(一)新年度購銷形勢整體相對樂觀
收購方面,國家糧食局信息顯示,截至2018年1月15日,黑龍江、山東等11個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6936萬噸,同比增加397萬噸,東北多地玉米銷售進度已超60%,整體收購進度明顯快于去年同期,收購價格集中在每百斤75~95元,比上年同期上漲10%~30%不等。可見在市場普遍看好2018年玉米價格的情況下,市場各方主體積極入市收購并構建庫存,整體收購形勢呈現出收購進度快、收購價格高的態勢。
庫存和消費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自臨儲庫存玉米拍賣以來,全國累計成交已達5873萬噸(包括中儲糧網各地競價銷售),其中國家糧食交易中心2017年政策玉米拍賣累計成交5746.3萬噸。綜合計算后目前臨儲仍有約1.8萬噸玉米庫存。2017年臨儲拍賣的時間和價格目前都無法確定,如果順勢提價則可能對玉米底價形成新的支撐,因此總體而言雖然有壓力存在,但新糧供應缺口和消費大幅增長讓整體形勢相對樂觀。
(二)2018深加工行業發展依然可期
2017年,隨著玉米供給側改革的進行,國內玉米價格跌到了多年以來的低位,淀粉的加工成本大幅降低,工廠利潤十分理想,淀粉利潤甚至一度超過200元/噸,達到多年未見的水平,有企業甚至戲稱“兩年能賺一個淀粉廠”。受利潤驅使,深加工企業產能快速擴張,產業開機率也持續維持高位。有關方面預測數據顯示,2017/2018年度的玉米淀粉產量從2016/2017年度的2135萬噸增加至2735萬噸,年度增長600萬噸,增幅達到28.1%。但隨著年底玉米價格快速上漲,淀粉價格受下游走貨牽制,無法相應提升,淀粉利潤被嚴重擠壓。而2018年隨著玉米價格預計維持高位運行,淀粉企業的加工利潤可能在低位徘徊,淀粉企業對玉米的消費增長預計放緩。而燃料乙醇產能在2018年有望大幅增長,燃料乙醇對玉米的需求也有望出現較明顯增長。因此2018年玉米深加工方面,燃料乙醇增長有望彌補淀粉增長放緩的缺口,將深加工整體需求增長依然維持在較高水平。
(三)生豬養殖規模化、飼料采購增長平穩
2017年環保問題無疑對生豬養殖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環保政策的一再收緊,養豬門檻被不斷提高,中小規模豬場逐漸退出,大規模集團化豬場逐漸建立,國內養殖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呈現出明顯的“南豬北養”態勢。據悉,未來五年,廣東溫氏、河南牧原、四川天兆、深圳金新農等20個企業計劃在黑龍江省投資800億元,形成4000萬頭生豬生產能力。
豬肉價格方面,2017年國內豬肉價格在年初春節達到26.43元/公斤的高位之后便一路下行,6月之后一直維持在20~22元/公斤之間,價格走勢相對平穩。從養殖利潤來看,2017年自繁自養生豬養殖利潤多數時間維持在200~300元/頭之間,較2016年600元/頭以上的利潤而言,盈利能力大幅回落,外購仔豬方面利潤波動較大,2017年中期一度出現虧損100元/頭的情況,到年底基本維持在100元/頭的盈利,盈利尚可。
進口豬肉方面,2017年由于國內豬價持續下行,進口豬肉明顯減少,進口沖擊減弱。2017年前11個月,我國共進口豬肉110.05萬噸,較上年減少40萬噸,降幅達26.6%。
綜上所述,隨著環保要求愈加嚴格,我國生豬養殖呈現出明顯的“南豬北養”的發展趨勢,并且小、散養殖逐漸被集團化、規模化養殖所取代,隨之而來的是養殖效率的提高和豬肉價格穩定,過去大起大落的“豬周期”不再出現。展望2018,豬肉價格再次大幅漲跌的可能性已經不大,整體養殖結構區域性調整繼續進行,而整體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動機也并不存在,因此推斷飼料消費的大幅增長也并不可期,飼料行業玉米需求將保持平穩增長。但需注意隨著“南豬北養”的持續推進,玉米產地消化必將增多,而區外企業采購難度可能會增加,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撐玉米價格。
(四)進口替代有望增加
2017年1~11月高粱、大麥、DDGS、玉米及木薯干5種進口谷物及副產品累計進口量為230.45萬噸,同比減少3%。除大麥累計進口828.22萬噸、木薯干710.78萬噸,同比分別增加80.83%和5.39%外,其余谷物及副產品進口量均有所下降,玉米累計進口237.13萬噸、高粱490萬噸、DDGS38.48萬噸,同比分別下降22.37%、24.06%、87.16%。
2017年由于玉米供給側改革進行,國產玉米價格優勢明顯,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大幅下降,而隨著國內玉米價格逐漸提升,進口出現反彈,到年底玉米進口利潤回升到300元/噸以上,考慮到2018年國內玉米價格將維持強勢且年度供需缺口依然存在,因此預計2018年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將大幅增加,限制國內玉米價格上漲幅度。
美國農業部(USDA)公布的1月供需報告顯示,中國2017/2018年度玉米進口預估為300萬噸,高于2016/2017年度玉米進口預估的246萬噸。2016/2017年度由于國內玉米價格較低,進口大幅下降,而隨著玉米價格持續走強,在2017/2018年度玉米進口有望出現較大反彈。
未來展望,利空方面,在種植利潤誘導下,2018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預計將出現反彈,同時種植成本也將提高,2018年玉米種植利潤預計將出現下降;進口玉米及替代品大量增加;臨儲玉米面臨出庫壓力。利多因素方面,2018年新增玉米淀粉和燃料乙醇項目較多,深加工方面對玉米的需求增長依然強勁;飼料企業需求整體維持穩定并有望恢復性增長。不確定性方面,2017年整體天氣相對較理想,全國整體平均單產再創新高,2018年天氣是否配合存在不確定性;而臨儲玉米出庫量和出庫時間將極大地影響短期玉米供需平衡。
玉米市場政策回顧及展望
進入2017年,隨著玉米市場化改革的順利推進,有關玉米的政策也較上年明顯減少,玉米市場逐步向全面市場化邁進,對2017年主要政策簡要梳理如下:
(一)玉米生產者補貼
2017年東北三省一區玉米生產者補貼從2016年的普遍撒網變成了重點照顧,除了黑龍江全省補貼標準統一外,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由各地制定相應的補貼標準。
具體補貼標準為:黑龍江玉米生產者補貼每畝133.46元;內蒙古通遼科左后旗的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為每畝120.15元。遼寧大連金普新區玉米生產者補貼標準為每畝125.61元,北票大板鎮2017年玉米生產者補貼每畝的標準為137.62元,盤錦興隆臺玉米補貼標準則為225.28元/畝;吉林公主嶺玉米補貼標準約為201元/畝,敦化玉米補貼標準為97.18元/畝。可以看出2017年整體上玉米生產者補貼是以優勢生產區為重點,一些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不大的地區補貼標準均有所下調,調控思路依然是減少玉米種植。而2018年玉米生產者補貼政策有望延續,但考慮到玉米種植收益大幅改善,補貼力度可能會有所下降。
(二)2017至2018年度玉米深加工補貼仍未出臺
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東北三省均給予玉米深加工企業100~300元/噸不等的玉米新糧收購補貼,促使東三省玉米深加工企業產能快速發展,玉米消費能力大幅提升。而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的深加工補貼政策遲遲未出臺,而市場上關于深加工補貼的傳聞較多,先有“依新玉米價格而定”說,后又有補貼額較上年“減半”說。從深加工補貼動機上講,首要目的是解決玉米賣糧難問題,其次是消化玉米庫存。而目前“賣糧難”顯然不存在,甚至由于價格快速上漲而產生了“收糧難”的問題。并且有關方面對去庫存形勢較為樂觀,而高粱、大麥、木薯等玉米進口替代品已經出現反彈,國內玉米價格進一步上漲只會給進口更多的機會,而并不利于國內玉米行業健康發展,有關方面必然不愿將各方付出巨大代價而搶回的國內玉米市場份額再次拱手讓人。因此綜合分析,我們認為只要玉米維持高價,深加工補貼政策就依然不會出臺。
(三)南豬北養成趨勢
2017年8月10日,農業部發布《關于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要實現肉類占全國總產量15%以上的生產目標。這就意味著,就豬肉生產而言,以全國年出欄7億頭生豬計算,東北三省要實現出欄1.05億頭以上生豬,發展空間巨大,南豬北養已成為趨勢,諸多行業巨頭已經開始在東北布局。
(四)環境保護稅
有媒體估算,以廣東省實施要求計算,一家500頭存欄豬的豬場,每頭豬至少應繳稅4.6元以上。對固體和水污染物征稅,雖然增加了養殖場的經濟負擔,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養殖場從源頭減排,加強對糞污的資源化利用,推動可持續發展,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
(五)鼓勵燃料乙醇行業發展
2017年9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十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到2020年,全國范圍內將基本實現車用乙醇汽油全覆蓋。受此影響,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物燃料乙醇的年利用量將達到1000萬~1200萬噸,新增玉米消費將達到2400萬噸以上,僅燃料乙醇的新增消費就能使玉米深加工消費增長40%,未來燃料乙醇行業有望扛起玉米消費增長的大旗。
綜合分析,只要2018年國內玉米價格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政策干預會繼續減少,將玉米的供需調節交給市場,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但有關方面依然會保留部分應急政策措施,在玉米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時,出臺相關政策來穩定市場,一方面保護農民利益,另一方面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
來源:糧油市場報 作者:王向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