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陜西省長安區第一大糧食作物,搞好小麥生產對于確保轄區糧食安全,保障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7年夏玉米中期受高溫干旱影響,產量較去年有所降低,總體表現不如去年,由于9月上旬降雨較多,預計玉米收獲期較去年偏遲,10月5日前后可進行大面積收獲。因此在小麥秋播技術上應提前做好安排,按照小麥“七分種、三分管”的技術要求,特制定長安區小麥秋播技術指導意見如下:
一、選擇主栽品種,優化品種布局
根據區域及氣候條件,選用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的冬性、半冬性品種。種子應選用包衣種子,種子發芽率、純度、凈度、含水量要求達到國標二級以上。
西部灌區:以西農3517、長豐2112、西農889、西農979、小偃22為主栽品種;沿山及東部塬區:西農822、西農3517、華高55、荔高6號、小偃22為主栽品種。
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養分
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提倡有機無機配合。按畝產500公斤指標培肥地力。一般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左右,每畝施純氮(N)13-15公斤,純磷(P2O5)7—9公斤,純鉀(K2O)5—6公斤。全部有機肥、磷肥和鉀肥作底肥,氮肥75-80%作底肥,20-25%結合雨雪或灌水在拔節期追施。
三、適期適量播種,提高播種質量
1、精細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后,按照“秸稈還田必須深翻,旋耕播種必須耙實”的要求及時深翻,精細整地,達到上虛下實,土地平整、無明暗坷垃,利于保墑和一播全苗。
2、適期播種。一般在日平均氣溫18—16℃時播種冬性品種,16—14℃時播種半冬性品種。冬前積溫600—650℃為宜,我區適宜播期為10月5日—15日。
3、適量播種。根據“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播量”的原則,結合品種分蘗能力和產量潛力來確定播種量,一般畝播量11-13公斤。在此基礎上可根據播種遲早,地力水平高低,整地質量和墑情情況酌情增減。
4、播種方式。以機械等行條播或寬幅播種為宜。機械等行條播行距15—20厘米,播種深度3—5厘米;寬幅播種行距25厘米,播幅8厘米。注意覆土深淺要一致,不重播、不漏播,力爭一播全苗。
四、落實主推技術,抓好田間管理
1、冬前田間管理
冬前管理目標是:在苗全、苗勻的基礎上培育壯苗,形成合理的群體發展趨勢,保證麥苗安全越冬。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技術環節的落實。一是查苗補苗:出苗后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缺苗斷壟的地方及時補種;二是防除雜草:11月中下旬,小麥3—4葉期,日平均氣溫10℃時根據田間雜草發生情況及時選用高效低殘留麥田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三是防治地下害蟲:對苗期地下害蟲危害較重的田塊,畝用50%辛硫磷乳油600—800倍液順壟澆灌,防治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四是及時灌水:12月中下旬至1月上旬進行冬灌,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后播種的田塊灌水應在12月中旬開始,可起到壓茬防凍的作用,對于底肥施用不足的田塊可依據苗情結合灌水畝施尿素4-8公斤,灌水后及時劃鋤松土,無灌溉條件的田塊可根據苗情趁冬前降雨(雪)追施尿素5-8公斤。
2、春季田間管理
春季管理目標是:促苗穩健生長,培育壯桿大穗。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技術環節的落實。一是“返青期”及時劃鋤,提溫保墑,破除板結,促苗早返青、早生長,促進根系和個體健壯生長;二是科學運籌水肥,看苗分類管理;三是預防“倒春寒”和低溫冷害:小麥拔節后若預報出現日最低氣溫降至0—2℃的寒流天氣,要及時澆水預防凍害發生;四是防治病蟲草害:重點做好麥田雜草、紋枯病、條銹病、麥蜘蛛等病蟲草害的防治;五是落實氮肥后移技術:將春季追肥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節期,有效控制無效分蘗過多增生,塑造旗葉和倒二葉健拔的株型,增加穗數,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緩衰老,提高粒重;五是“抽穗灌漿期”認真抓好“一噴三防”工作,達到防病、防蟲、防早衰、增加粒重、確保小麥增產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