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秋收,顆粒歸倉,開原市的鮮食大豆種子已進入大面積收割期。今年,作為全國鮮食大豆種子的主產地,開原市積極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改革政策,調整種植業結構,從調減玉米10萬畝到新增大豆5萬畝,從引進培育新品種到科學管理土地,種植業結構調整效果顯現,鮮食大豆喜獲豐收,預計單產平均可突破400斤。
在威遠堡鎮大豆種植戶王福權所承包的土地上,收割機與人工交叉作業,呈現出熱鬧的收獲景象。王福權告訴記者,預計再有一個月,大豆將全部收割完畢,回收到庫房,打好包裝,然后發給已經提前訂購的南方客戶。以前王福權在沈陽等地承包土地種植大豆,受農業供給側改革、土地流轉補貼和大豆種植補貼等政策影響,他把大豆種植“戰場”轉移到家鄉開原,并且擴大種植規模,還根據客戶差異化需要選種精良品種,滿足市場需求。王福權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年景特別好,風調雨順,大豆已經豐收,估計每畝產量在400-450斤左右,總產量能達到300多萬斤,已經被客戶全部訂走。”
開原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大力削減玉米種植面積,通過玉米大豆輪作、大豆差價補貼、經濟轉型等政策,鼓勵大豆生產。開原市農發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黨支部書記崔景富介紹,今年開原市大豆種植面積達到6萬畝,在種植過程中,農發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種植戶提供多方位服務,在大豆生產的各個關鍵環節派出專家蹲點指導,加之氣候條件比較適宜,大豆產量比較高,平均畝產在400斤左右,效益非常可觀。
“十九大即將召開的消息令人振奮,充滿期待。目前開原市鮮食大豆種子銷售地區已涵蓋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江西、廣東、云南、河北等省市,成為全國生產、銷售鮮食大豆種子集散地,鮮食大豆種子銷量占到了全國用種量的90%。”崔景富說,他們將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為加快全市振興發展作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