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江娜李竟涵
“用淮濱弱筋小麥做出的酒曲像玉一樣晶瑩剔透,我釀酒20多年了還是頭一次見。”鐘莉任職于五糧液集團制曲車間,她22歲剛進入釀酒行業時聽說過,好酒曲就像玉,但只在照片上看到,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真做出了這樣的酒曲。
在第一次試用600噸大獲成功后,五糧液集團當即與河南信陽市政府、淮濱縣政府簽訂協議,釀酒制曲所用弱筋小麥全部從淮濱收購,每年計劃收購10萬-12萬噸。
這只是河南發展優質專用小麥的一個范例。在新的糧食供求形勢下,素以“中原糧倉”聞名的河南省,糧食發展道路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近年來,按照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路徑發展小麥生產,增加優質小麥市場供給,河南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600萬畝。
8月初,記者來到河南省駐馬店、信陽等地區,在剛剛過去的新麥收獲中,價格高開高走,明顯高于上年,全省農民小麥種植每畝收益增幅達25.2%。
從“花麥”到“專用麥”——
全省劃定三個優質專用麥產區
“看上去都是一樣白花花的面粉,可煮面條煮成了面湯,包餃子皮一碰就破。”淮濱縣金豫南面粉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俊民說的,是幾年前淮濱縣小麥磨出面粉的情況,當年這里種出的小麥被稱為“雜麥”,低價都沒人買。
做不成面條、餃子皮,做酒曲卻是一流的,所以,面粉好不好,就看它被用在哪里。這也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我國面粉行業的痛點:一方面,農民小麥“多了”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加工企業生產面條所需要的強筋小麥、生產糕點所需要的弱筋小麥等“專用麥”收不上來,不得已只有高價進口。
那時候,農民不知道什么叫強筋、弱筋,糧站收也是一股腦全收到一個庫里,糧食加工企業把這混收的小麥叫做“花麥”。
“那時候需要強筋小麥,都要自己到地里去看,看著差不多像的,就直接拉回庫里。有時候也混雜不清,比‘花麥’強一些。”久久集團種植基地經理李國勇告訴記者。
河南麥得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阿木來自福建省龍海市,全市700多家食品加工企業65%的生產原料是面粉。“過去國內市場上很難找到專門的優質烘焙面粉,只能你50噸、我100噸地抱團從國外進口,特麻煩。”
針對小麥品質結構不合理,混種、混收、混儲、混用和產銷脫節等問題,河南省先后出臺《河南省推進種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和《河南省推進優質小麥發展工作方案》。“按照適應性種植和比較優勢原則,根據氣候土壤條件,我們組織專家進行反復調研論證,將全省的麥區劃定為豫北強筋、豫中東強筋和豫南弱筋三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區,以推進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布局的區域化。”河南省農業廳廳長宋虎振介紹。
找準了空間定位,淮濱小麥專注于弱筋小麥,成功“逆襲”。全縣弱筋麥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5萬畝發展到2016年的60萬畝,占全縣小麥種植面積75%以上。淮濱縣三空橋鄉農民謝實營說:“我今年種了2000畝‘揚麥15’,一畝能比過去多賺四五百元。”
麥得隆公司年產專用面粉25萬噸、休閑食品20萬噸。李阿木說:“淮濱的弱筋小麥特別適合做酥性餅干,入口即化,我們現在基本不用進口面粉了。而且把企業建在原料產地,每噸產品的成本能降低200元左右。”
要啥面粉種啥麥——
單品種集中連片保證純度
每天吃面食,你知道好面粉什么樣嗎?河南省大程糧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威告訴記者,評價面粉可不止一個“好”字。
8月9日,記者在大程糧油集團的實驗室見到了各種各樣的實驗設備,有的用于檢測拉伸性,有的檢測面團穩定性,有的檢測防裂性。
這些性能指數落到實際應用中就顯得生動多了。“加工不同食品對面粉要求也不同。比如穩定性,做方便面穩定性要在10分鐘左右,穩定性不好,面發得過了或不足做出的方便面就不好吃;而做饅頭穩定性就最好保持在6分鐘左右。再比如防裂性,速凍食品要在十幾秒內迅速冷凍起來,面粉防裂性不好,凍裂了餃子下鍋就爛了。”劉威告訴記者。
功能如此細化,就對面粉的純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久久集團日加工小麥1800噸,位居河南省糧食加工50強。李國勇告訴記者:“我們企業就喜歡要單一品種的小麥,東一塊、西一塊,原料不穩定,食品品質也受影響而農民的零星分散種植和收割,做不到專種、專收、專儲、專賣。企業需求的買不到,農民種的又賣不上價。”
為打破“優麥不優”的瓶頸,2016年河南省在三個優質麥產區篩選出8個縣市開展單品種集中連片種植試點,動員新型經營主體,整村、整鄉甚至整縣開展單一品種規模化種植,全省規模連片種植的面積達到了230萬畝。
從粗放混種只注重產量,到單品種連片種植、專儲專用,生產經營方式改變了,效益也隨之提高。駐馬店市上蔡縣西洪鄉小和村農民劉耀程今年種了200畝強筋小麥,他告訴記者:“目前上蔡市場上,混麥每斤1.08元,強筋麥能賣到1.26元。”而在淮濱縣,弱筋小麥每斤1.27元還搶購不到。
農民種得好、賣得好,還要讓加工企業用得好。為推進優質專用小麥產銷一體化,河南省召開3次全省產銷對接會,吸引了五得利、中糧、克明面業、茅臺等知名企業參與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生產。
久久集團采取訂單生產的方式,聯合100多家合作社成立了久久糧食產業聯合體。“今年我們種了1萬多畝強筋品種‘西農979’,這個品種非常適合做掛面。”李國勇說。
專用麥管不好還不如普通麥——糧食生產向綠色、精準轉型
科學布局、品種專用,生產理念更要跟上。傳統糧食生產采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生產方式,可持續發展能力差,而隨著現代農業的綠色發展,糧食生產正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謀求轉型。
“淮濱縣位于河南省東南部,小麥灌漿期高溫多雨、日照不足、晝夜溫差小,不利于面筋質和蛋白質的形成積累。種下去的是強筋品種,收的時候就變成了中筋。”淮濱縣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聞三峽說。
“管理跟不上,農民的效益還沒有種普通小麥高。種強筋麥要注意氮肥后施,有的在灌漿期還要噴施葉面肥。”上蔡縣農技推廣站站長謝衛華說。
而種弱筋小麥正好相反,要注意氮肥前移,不能追肥,才有利于弱筋形成。“弱筋麥生產的面粉,面筋含量每降低0.5%,每噸價格能上升200元左右。”王俊民介紹說。
針對市場需求種專用麥,生產管理方式也要更精準。為實現專用品種的標準化生產,河南省組織育種、栽培專家,篩選出適合各地種植的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品種,分品種編印生產技術規程,并抽調40名專家,逐縣成立專家指導組,指導縣鄉技術人員,包鄉、包村指導農民。今年全省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6826萬畝,減少施肥8.33萬噸,畝均節本增效42.6元。
“2016年收割時下了幾場雨,不少普通小麥經雨發芽,而我們種的強筋品種‘鄭麥366’收了21萬多噸,按每斤1.3元的訂單價銷售,僅此一項就為農民直接增收1.68億元。”安陽市安陽縣廣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章介紹。惡劣天氣下的增收離不開科技支撐,在河南省農科院和市、縣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廣源合作社針對安陽地區的氣候特點集成了一套優質小麥生產規程,實現優質麥的綠色高效生產。同時保證社員整齊劃一進行標準化生產,確保小麥品質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藏糧于技,更要藏糧于地,優質麥持續豐產離不開糧食產能的鞏固提升。為解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問題,河南省加強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統籌安排,連片開發,打造高標準永久性糧田。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累計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糧田5686萬畝,完成規劃面積的89.3%。不但有效提高了小麥綜合生產能力,抗災減災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今年全省小麥品質明顯提高,農民畝均收益440.7元,較上年大幅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