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農產品價格波動頻繁,有時候即便是把土地托管給了懂農技的技術人才,糧食產量增加,但低價賣出去,農民收入依然沒有保障,而對于托管戶來說,也要承擔著農產品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眼下正是農忙時節,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黃家村,農民于厚忠卻悠閑的站在地頭上,絲毫感覺不到他的忙碌。老于說,種了半輩子的地,今年終于可以歇歇了。早在去年,當地供銷社對縣里土地進行托管,從種到收農民不用過問,供銷社全包,村民們都愿意托管出去,可老于卻很固執。
于厚忠:剛開始,我很不放心給合作社。
而老于的鄰居徐芹是村里的種糧大戶,他也是全村第一個將自己承包的150畝地交給供銷社托管的農戶。年底一算賬,老徐嘗到了不少甜頭,增收至少兩萬多。
徐芹:人工錢肯定是貴,入合作社,土地多了也好管理,也便宜。一畝地比個人干最少省下五十塊錢,跟著出來干點活打點工,一年在外頭怎么也得干三個月,省出功夫來掙點錢,不又是一塊收入啊。
而去年底,不愿意將土地托管出去的老于也算了一筆賬。自己種,每畝地成本要比交給供銷社高出50多塊錢,別人都出門打工,老于卻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反一正,一年下來辛苦不說,少收入至少兩萬塊,經濟賬一算,老于想通了。
于厚忠:可是到后期一算賬,一對比人家交給合作社的和我們這沒交給合作社的,對比起來就很不如交給合作社的,我也就想通了。
根據數據統計,目前山東58%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不僅山東省這樣,全國都存在著常年村里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的局面,“誰來種地”成了困擾農業發展的大問題。
在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小街基鎮富裕村的藥材基地內,興民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正在對藥材防風進行噴灑葉面肥作業。據開魯縣興民農業機械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民介紹,他的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從最初為農民提供深翻、懸地等整地作業,到現在可以提供整地、播種、植保、收獲全程機械化作業,農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全程托管或者半托管模式。
王民:今年托管土地11000畝,主要是提供農業機械作業服務,從春耕到秋收全程機械化作業,我們把土地集中連片,可以讓機械作業更方便,更發揮農業機械的效率。這樣一來,對農民來說,從農機帶動農業,讓農民更省工、省時、省力、省錢。
開魯縣小街基鎮農民王秀玲,她把土地全程托管給合作社,自己卻在鎮區的繁華路段做起了生意。
王秀玲:這些年,我把土地托管給農機合作社,就把精力都放在飯店上了。然后,托管給農機合作社春翻地了、種地了、澆地了所有的事情,我都不管。精力都投到飯店之后,感覺挺好的,效益啥的各方面都非常不錯。
為幫助農民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當地探索嘗試土地托管生產模式,為農民提供“保姆式”全程托管和“菜單式”半托管服務。同時,提供農資供應、技術指導、農機服務等方面的服務,有效整合土地,利用資源。開魯縣農經總站站長柳天佼:
柳天佼:土地托管這種形式可以使土地規模化經營,便于機械化作業。第二,可以使農業技術集中配套的運用在農業生產中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另外可以使農民從分散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的行業再創收,通過土地托管可以使農業增效、使農民增收。
土地托管對農戶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但記者調查發現,在有些地方土地托管還沒有真正大范圍推行起來。河南省濮陽市開發區土地承包戶楊喜澤,從2014年著手做土地托管業務,因為收益不大,幾年下來從開始托管的50多畝地到現在并沒有得以大規模拓展。
楊喜澤:作為經營主體,遇到好年景自然能夠賺錢,但如遭遇自然災害,農戶和咱的收益就會受到影響,反而讓老百姓對咱失去信心。老百姓和咱們簽訂托管合同時,只會先預付部分托管費,現在主要是咱們在經營過程中普遍缺乏資金周轉。再一個主要就是管理人才跟不上,現在在嘗試,不敢太大面積怕到時候弄不過來賠本了。
楊喜澤說,土地托管適應了部分農村地區人多地少的農情,也尊重了部分農民的土地情結,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成功嘗試。但是,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還有很多,想對土地托管起到更好的助推,他認為還需要在農業補貼、農業保險、人員培訓等方面,獲得社會資本和政府的支持。
楊喜澤:土地托管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現在土地托管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社會與政府的參與和支持,還沒有成功誰也不敢弄太大。包括農業補貼和貸款,農業保險、還有人才、政府扶持力度等方面要是都能夠完善了就好說了,現在主要還是在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