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財經 » 正文

玉米供給側改革破解國內外價格“倒掛”難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8-1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數:288
 
 

  2016年,玉米開始出現“二量齊減”。中長期看,我國玉米將有望解決高庫存的問題,回歸理性市場。2017~2018年度,我國玉米市場有望在2016年產量、進口量“二量齊減”的基礎上,進入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減”的時代。

  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場標志性硬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至今已一年有余。一年來,改革進展順利,成效好于預期。

  2016年,玉米開始出現“二量齊減”:玉米產量14年來首次減少,而進口量也大幅回落,但年度結余量仍較大。

  2017年1月,國內玉米市場價格首次低于進口價,開始進入有漲有跌的局面。這意味著,近些年來讓政府主管部門頭疼的國內國際糧食價格長期“倒掛”問題,在玉米領域開始得到解決。

  分析認為,2017年的趨勢是,國內玉米產量繼續調減。由于價格單一的“倒掛”現象被打破,進口量預計將持續收縮。預計2017-2018年度結余量將轉正為負,我國玉米市場的“三量齊增”,即將變為“三量齊減”。從中長期看,玉米的產能、庫存過剩局面,將逐步過渡至供需合理的穩定發展局面。

  價格回歸合理區間

  2007年起,為了保障農民利益,維持玉米生產積極性,國家在東北地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對農戶生產出售的部分糧食進行購買收儲。

  近幾年國際玉米供大于求,價格深度回落,而由于臨儲政策的影響,國內玉米價格相較之下企于高位。玉米臨儲價格從2007年的0.69元/斤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1.11元/斤,到2015年,國內外玉米每噸價差在600元上下。

  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5年,我國玉米產量從1.52億噸增加到2.25億噸,各地糧庫出現了“收不進、調不動、銷不出、儲不下”的局面,形成一個進口量、年產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循環怪圈。

  2016年,國家率先在內蒙古和東北三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

  與價格政策同時進行的還有大手筆的調結構。今年全國兩會區間,農業部負責人表示,將在2016年調減3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新增調減面積1000萬畝。這比2016年計劃的速度還要加快。

  隨著玉米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的趨近,國內玉米的需求逐步增加,庫存的玉米開始“賣得動”了。除了供給側的發力之外,國家還在需求側發力,支持發展玉米深加工,以擴大玉米的需求。

  從近一年的價格走勢看,國內玉米價格呈震蕩下降趨勢,而國際價格則呈現整體小幅度上升態勢,2017年上半年出現少有的連續5個月國內價低于進口價的狀況。

  分析認為,玉米國內價格下降,顯示出“價補分離”改革的初步成效,而國際價格上升則有國際玉米供給小幅趨緊的背景。國內國際價格大幅度“倒掛”的情況不再,顯示出國內玉米的產銷環境逐步變好,玉米積壓的庫存有望進一步釋放,總體供需失衡情況有所緩解,但2017年依然保持供大于求的局面。

  釋放臨時收儲的玉米庫存,有可能拉低玉米的國內價格。以往要維系高價格保障農民利益,庫存的釋放有諸多掣肘。一旦國內國際價格相差無幾,甚至國際價格高于國內價格,釋放庫存玉米的阻力則小得多。不過,臨儲拍賣糧出庫增多,使得拍賣糧在市場中所占比例持續上升,供應壓力逐漸顯現,國內玉米價格繼續上漲的空間有限,預計后期玉米價格可能穩中略有回落。

  另一利好消息是,由于中國、美國玉米產量預期減少,2017-2018年度全球玉米庫存將創近5年新低,國際玉米價格有所回升,預計后期國際玉米價格將隨天氣變化而窄幅震蕩。這也使得玉米國內國際價格再現“倒掛”的可能性變小。

  三年內有望解決庫存過剩

  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評價標準,糧食的政策期末庫存量大體上等于一個國家一年消費量的17%-18%。高于或低于這一區間,被視為庫存過多或過少,是衡量糧食庫存量是否過剩的一個參考指標。

  2015-2016年,我國玉米消費量為21750萬噸,庫存量為11077萬噸,庫存消費比高達50.93%。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隨著產量、進口量減少和消費量的增加,我國的庫存消費比迎來下降的拐點。

  農業部數據顯示,2017年1、2月份玉米進口量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月份進口量為15.88萬噸,同比上升18.9倍,2月份進口量為14.25萬噸,同比上升1.3倍。但3月至6月期間,國際玉米進口量銳減。3月份進口量為0.523萬噸,同比下降99.1%,4月份進口量為 0.29 萬噸,環比減 44.3%。

  分析認為,從上半年的進口數據看,2016-2017年的玉米進口量極有可能在100萬噸左右,與往年300萬噸左右的進口量差異巨大。這主要受到國際價格上升、國內國際價格接近的影響。

  除進口量減少外,隨著種植面積的縮減,國內玉米產量將減少500-600萬噸左右,2016-2017年度產量將降至22000萬噸左右。以近5年玉米需求量增長趨勢做參考,國內玉米消費量年均增長約500萬噸,因而2016-2017年度國內玉米消費量將為22500萬噸左右,據此測算的庫存消費比為47.56%。這意味著,我國庫存消費比將進入下降時代。

  考慮到玉米種植面積縮減、國內國際價格“倒掛”問題解決影響有限,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未來三個年度我國玉米產量、進口量將分別穩定在22000萬噸、100萬噸的水平。疊加年均增長500萬噸消費量的影響因素,簡單測算后,我國玉米的庫存消費比將在2020-2021年下降至16.32%的水平,接近合理區間。也就是說,我國玉米合理的庫存消費比將出現在2019年到2020年。

  其中關鍵在于,每年保持500萬噸的需求增長。在供給側“保質優量”的基礎上,很有希望推動需求的增長。考慮到政府部門正在扶持玉米深加工等行業,玉米的消費需求有可能進一步加大,玉米庫存過剩的局面有望更早到來。

  因此,分析認為,2017-2018年度,我國玉米市場有望在2016年產量、進口量“二量齊減”的基礎上,進入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減”的時代,從而終結“三量齊增”的非理性局面。而在更長遠的中長期,我國玉米將有望解決高庫存的問題,回歸理性市場。

  注意臨儲玉米入市的節奏

  在具體操作中,未來改革的要點和玉米市場的風險點,分別是臨儲玉米的出庫問題、玉米轉種轉產后續問題,以及玉米深加工企業補貼持續性的問題。

  臨儲出庫玉米流入市場勢必會對玉米價格造成沖擊,供給的寬松導致價格的下跌。如何把握出庫的力度,在農戶利益與去庫存之間把握好平衡顯得相當關鍵。臨儲玉米出庫應該與農戶銷糧時間進行錯開,或者最大程度進行內部消化或定向銷售,避免在市場上與農戶產糧競爭。其次,還可通過減少國家收購部分,控制玉米流入國庫量來減少庫存。

  玉米臨儲改革的一大重點便是優化種植結構,轉種轉產的措施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適應市場需求,種植優質玉米;二是直接改種大豆水稻等經濟作物。

  由于比價因素,農民傾向于選擇“托市”更保險的品種,例如選擇種玉米而放棄種大豆,造成玉米庫存積壓而大豆結構性短缺。國家于2016年啟動實施“糧改飼”“米改豆”試點,以玉米改種大豆為主,兼顧改種馬鈴薯、飼草、雜糧雜豆、油料等作物,推廣“一主四輔”模式。

  但在比較收益不明顯的情況下,“米改豆”的改革關鍵在于如何說服農戶改種沒有政策“托市”的大豆。

  首先,要教導農戶正確的大豆種植方式,給予一定的起步資金補貼以及專員下鄉指導。其次,要幫助農戶拓寬銷糧渠道,讓農戶與農貿商之間更好地溝通對接,如搭建全國性的糧食交易市場,農戶可以合作社的身份與農貿商進行議價交易。最后,要善于利用金融工具對沖風險,讓農戶不需要擔心種植風險。

  在臨儲改革后,玉米規模種植戶由于租地成本沒有相應下降,虧損情況相較于小農戶而言更為嚴重。如何保持該群體的種植積極性,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對結構調整的引領作用,應納入政府的考慮之中。

  分析認為,在國內外價差逐漸縮小的背景下,政府對相關企業的收購補貼在玉米進口銳減上起著不小作用。(東北地區的加工補貼已經結束)短期內的企業收購補貼對國內玉米市場的健康發展固然是利好,一方面能拉動玉米的消費,保障臨儲取消后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能扶持相關企業,形成長期的有效需求。

  但補貼畢竟不是長遠之計,在玉米改革已卓有成效的現在,要提前考慮避免補貼可能導致的玉米深加工行業盲目性的問題,把握好補貼的力度與時間,讓玉米深加工企業與玉米種植業相互聯動健康發展。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