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紅柿青枯病是一種突發性細菌性病害,在高溫多濕的夏季危害較重。發病初期,病株白天萎焉,傍晚復原,病莖表皮粗糙,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濕度大時,病莖上可見水浸狀后變褐色的小斑,維管束變褐,橫切病莖,用手擠壓,可見切面上維管束溢出白色菌濃,病程進展迅速,10天左右即可死亡。 病菌在病殘體內或在土中腐生,通過水流傳播,從根、莖基部傷口侵入,在菜株的維管束組織中擴展,造成導管堵塞及細胞中毒致葉片萎焉。病菌也可進入鄰近的薄壁細胞,使莖出現不規則斑。
為此,資源縣農業局專家提出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選用抗青枯的西紅柿品種;二是培育壯苗或嫁接育苗,可有效防止青枯病、根結線蟲、根腐病等土傳病的發生。嫁接可用野生番茄作砧木;三是和十字花科、禾本科作物輪作,以殺滅土壤中的病菌。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及堆肥,改變微生物群落,對酸性土壤每畝用50-100公斤生石灰均勻撒入土壤,可較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四是及早中耕。因病菌主要是從根莖的傷口入侵,要早中耕,前期可深,后期要淺;要防止傷根,注意保護根系;四是做好化學防治。發病初期用銅制劑、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葉枯唑可濕性粉劑或農用鏈霉素灌根,7—10天1次,連續灌根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