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黑脛病在五峰鎮各村大田開始發病,發病株率平均為6%,嚴重地塊達到18%。調查發現五峰鎮馬鈴薯種植中主要存在用地膜馬鈴薯留種,連作嚴重、播前二次選種薯不嚴格、不拌種、播種前,種薯切塊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傷口迅速形成木栓層,也會使發病率增高等造成黑脛病發生。馬鈴薯黑脛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一旦發生會導致馬鈴薯的產量降低及質量的變劣。馬鈴薯苗期初發病時,田間馬鈴薯黑脛病的發展與流行與溫濕度有密切關系,氣溫較高時發病重,濕度較大時傳播較快,有利于細菌繁殖和危害。
1.田間發現中心病株后,及時處理 ,拔出病株 從幼苗出土以后,注意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發現有病株時應及時拔掉,拔除病株的空穴應用生石灰消毒,將拔下的病株帶出田間,深埋土中,以免再傳染。
2.發病初期用7.2農用鏈霉素按400陪夜全田噴霧,消菌保護健康植株。每7——10天噴一次,共噴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