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積極打造農民增收新動能
本報記者閻紅玉
家住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雙營回族鄉尹家村朱家平房屯的農民朱寶華在自家1.8公頃的耕地上建起了12棟蔬菜大棚,用哈密瓜根做砧木,用八里香和白糖罐品種做穗進行嫁接,頗有科技含量。“我這甜瓜是栽種一茬收三茬。”他說,第一茬收獲之后,在不破壞根、莖、蔓的情況下進行整地施肥澆水,甜瓜的根、莖、蔓大約休整一周后又開始生長,并開花接瓜,第三茬也是如此。
“以前,我們這地種的是玉米,滿打滿算一年一公頃地純收入才1萬塊錢,而種甜瓜的收入每公頃是種玉米收入的20倍以上,去年我們家12棟甜瓜大棚純收入達到70萬元以上。”朱寶華高興地說。
近年來,吉林省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實際,經過大膽探索和實踐,為全省廣大農民找準了棚膜經濟發展的切入口,為農民持續增收、綠色增收打下了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雙陽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梅花鹿之鄉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省級棚膜園區8個、國家北方冬季棚膜蔬菜試點基地2個,棚膜面積發展到2.6萬畝,年產值達到5.5億元。預計到2020年,全區棚膜經濟規模發展到5萬畝,產值達到12億元,并全部實現綠色無公害以上標準生產。
——明確發展方向。雙陽區著眼于滿足城鄉市場需求,規模化發展綠色有機精品果蔬、香瓜、特色山野菜,努力打造長春最大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副食品生產供應基地和業態豐富的現代都市農業綜合體系。
——明確發展布局。雙陽區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打造都市“小菜園”、觀光采摘園為特色,以奢嶺、雙營、平湖3個果蔬基地為帶動,重點在龍東、龍雙、奢新3條主要公路沿線集中連片開發建設棚膜產業園區,構建了條塊結合、成區成片、特色鮮明的棚膜果蔬產業發展格局。
2016年,梨樹縣喇嘛甸鎮王家園子村帶領村民投資400萬元,興建了高標準土堆式冬暖型日光土溫室棚膜瓜菜園區,園區建有溫室21棟,室內凈面積56畝,6月下旬種植的秋茬番茄,每棟溫室收入5萬元,11月末種植的黃瓜和豆角,春節前上市,每棟溫室收入近10萬元。在這個園區的帶動下,2017年全縣有7個合作社申報了建設高標準冬暖型日光土溫室園區項目。
2015年,梨樹縣被農業部確定為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試點縣。2016年,全縣棚室總量達到31500棟,面積38550畝,棚室瓜菜播種面積8萬畝,產量39萬噸,產值11億元,百畝以上規模棚膜瓜菜園區達到了75個。今年,全縣計劃新建標準棚室2700畝,簡易棚7600畝。梨樹縣編制了《梨樹縣梨喇棚膜園區發展規劃》,以梨樹鎮、喇嘛甸鎮為中心,涉及24個村,大力發展棚膜經濟。規劃區內有溫室大棚25400棟,面積30900畝,占全縣溫室大棚總量的80%以上,年產蔬菜31萬噸,產值9.3億元。
為了加快棚膜經濟建設,今年5月9日,吉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棚膜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吉林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劉豐艷解釋:“棚膜經濟是資金密集型、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是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農民增收就業的重點產業。”
俗話說,一畝園十畝田。從吉林省當前生產水平看,發展1畝棚膜經濟相當于1公頃玉米收入,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較高的,1畝棚室收入可達到3-5萬元。為做好棚膜經濟這項工作,《意見》指出,對建設蔬菜大棚用的生產資金給予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保險費補貼和貸款風險補償金等政策支持。
發展棚膜經濟一定要堅持農民自愿,發展什么、發展多少都由農民自己說了算。《意見》提出新建棚室140萬畝,其中,100萬畝是經濟實用簡易棚,簡易棚主要是指在農民房前屋后建設的非標準、小規模、低矮的棚室,農民守家待地,管護方便,這些棚室很多是當年建設、當年拆除,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船小好調頭。
吉林慶豐園區搞大櫻桃采摘,春節前后上市,每市斤賣到198元。很多園區搞草莓采摘,每市斤賣到50元以上,遠遠高于市場銷售價格。
現在,吉林省的棚膜經濟已經由蔬菜生產向南菜北移、瓜果、食用菌、山珍、花卉苗木擴展,產品也由傳統的“提籃小賣”向采摘、休閑觀光、農趣體驗等“現代棚膜經濟”轉移,生產模式多種多樣,銷售模式各具特點,線上線下同步運營,棚膜經濟發展的彈性、空間都很大,效益很顯著。劉豐艷說:“這類模式主要特點是冬季能正常生產、投資大、效益高,每棟溫室投資25萬元左右,一般1年半左右的時間就可收回建設成本。”
目前,吉林省標準化溫室大棚發展到114萬畝,規模化園區470個。冬季能夠正常生產的高效節能日光溫室,1畝溫室能收入10萬元以上,要是搞采摘和會員定制,收入能達20多萬元。吉林省為農民簡單算了一筆大賬,全省到2020年新增140萬畝棚室,平均每畝收入1萬元的話,就可以增收140億元,帶動70萬人就業,年人均收入2萬元,相當于全省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