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說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今年農業發展的主線,這將對種業產業格局帶來深遠影響。未來十年誰將引領時代,源自今天能否準確布局。剛剛落幕的“中國三農發展大會·種業創新論壇”上,聚焦種業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服務種業發展等熱門話題,主管領導、種業大咖、種植大戶等重量級嘉賓紛紛發言,干貨滿滿,去了現場的你是否意猶未盡?不能參加的你是否有些遺憾?別著急,我們今天繼續選取其中的精華內容和你分享。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
種是生命之源,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回顧中國種業發展的歷程,每一個歷史階段,種業都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種業的改革、創新、發展都走在時代的前列。因此種業在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種業要不辱使命,爭當先行者。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下功夫。
1
糧食安全:穩糧于地、穩糧于技
一是糧食安全。中央提出穩中求進,就是要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是基礎,穩是保障,如果穩的能力保不住,那么進還會走回頭路。
“穩”就是要穩糧于地,穩糧于技,那么我就重點從糧食安全應怎樣穩于地和技講起,全國要建9億畝高標準的旱澇保收的農田,這個是穩地的一個措施,要把我們9億畝的農田變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那么我們就能把糧食穩住,我除了一下,我們要保持1.3萬億斤的糧食,那每畝地要打1444斤糧食,那么這里面再細分析一下,如果有5億畝是種雙季的,比如南方的水稻和黃淮的稻、麥、玉米,那我們就可以生產1萬億斤糧食。從地上來講,旱澇保收,高標準建設,國家要投入巨資。
那么在技上,就要求我們不斷培育高產品種,我們要培育突破畝產800公斤、1000公斤這樣的品種,所以高產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永遠是育種家的奮斗目標,所以在這里邊我要特別指出來,袁隆平院士主導的超級稻的研究,李登海先生主導的夏玉米噸糧的攻關,這種勇攀高峰的精神,永遠是受人尊敬的,永遠是不過時的。在育種攻關中這個目標不僅要高產,還要抗病、廣適、適宜機械化來適應農業發展規模化的需要,所以高產的同時還要穩產,適宜機械化,所以我們現在育種的任務比原來要更加復雜,更加艱巨。
2
綠色發展:在育種目標中突出“綠色”元素
二是要綠色發展。我們提出要增加綠色品種,綠色品種就是在現有水平上,在產量不降低的情況下能夠節水5%,節藥、節肥10%,這樣的品種就是好品種,作為綠色品種,產量不減少,或者減少一點點,減少1%、2%我們都能夠接受,我們要加快這樣的綠色品種的選育。去年農業部組織玉米、大豆、水稻、小麥四大作物聯合攻關,在12個省(區、市)對12000份玉米、8000份大豆育種材料進行精準鑒定,發掘出抗病、抗旱、抗倒、氮高效利用的優異玉米種質資源1100多份,大豆種子資源400多份,小麥篩選出一批抗病的新種子,過去我們這方面做的少,這兩年就開始轉向,一做確實是做出了希望,做出了未來,我們在現有的材料當中,種質資源里邊就有這樣耐寒、少澆水的好材料,我堅信這些好材料,按照我們確定的綠色品種的目標,只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單位和我們種子企業能夠合作,建立好一個協同機制,選育綠色品種的目標也一定會實現。
3
擴大優質專用品種的選育和推廣
三是優質專用。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農民增收為己任,積極擴大優質專用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水稻要基本實現優質米的要求,要打造一批像日本“越光”、泰國“香米”、巴基斯坦“巴斯馬蒂”這樣全球有影響力的優質米品牌。小麥要選育推廣強筋、弱筋專用品種,大豆要選育高產、高蛋白品種,經濟作物、飼用作物、特色作物在選育優質專用品種上更是要大有作為。種業要與相關產業緊密融合,成為產業鏈的源頭,建立“種子企業+科研單位+加工企業+功能區”新機制,形成以種業促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4
加快推動種業轉型升級
四是轉型升級。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加快推動種業轉型升級,清理取消不符合“放管服”要求的相關規定,特別是在品種審定、品種管理中,要少設路障、多設路標,分類制定品種標準,把品種的決定權交給企業,選擇權交給市場。促進企業由量的發展向質的發展轉變。促進經濟作物、特色作物、飼用作物種業發展,我國有700多種農作物,常用的有350多種,納入統計的有68種,大量的傳統作物、農家品種等待去發現、挖掘、提升,“小作物”蘊含著“大市場”、“大商機”。
總之,要推動糧經飼大種業、綠色種業、創新種業、數字種業、清正種業建設,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