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意味著什么?專家介紹,今年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小麥中后期病蟲害總體呈重發態勢。其中,小麥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小麥得了赤霉病,產量會受到嚴重影響,且感染赤霉病的商品小麥會被作為“不安全食品”處理——
山東首次育成中抗赤霉病小麥品種
本網記者 呂兵兵
記者近日從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獲悉,該委員會11 月11 日審定通過的7 個小麥品種,于12 月2 日公示結束,正式獲得上市銷售資格。令人欣喜的是,這7 個品種中包括兩個中抗赤霉病小麥品種—— 太麥198和齊民7 號。這兩個品種的選育成功,對于山東乃至黃淮海麥區品種選育都有突破性意義。
黃淮海麥區赤霉病發生日趨嚴重
12 月6 日下午,聽說有了抗赤霉病的小麥品種,山東省曹縣普連集鎮三寶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玉寶當即表態明年一定要引種一些。“現在種麥子,畝產過千斤沒問題,赤霉病卻成了最大的危害。連續3 年了,每年都導致減產10%左右。”郭玉寶說。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山東省農科院研究員王法宏介紹,小麥赤霉病是由禾谷鐮刀菌引起的世界性小麥病害,被稱為小麥的“癌癥”。此前,赤霉病在我國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冬麥區、東北春麥區東部及華南冬麥區,近年來隨著氣候和耕作制度的變化,流行區域不斷擴大,目前已經擴大到黃淮海麥區。
據山東省農業廳種植業處人士介紹,山東于2012 年突發赤霉病危害,隨后就一直有所發生,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5%到10%的產量損失,個別嚴重地塊可導致相當程度絕收。而且,赤霉病的危害不止于此,它還會產生毒素污染,影響食品安全。
東明縣麥豐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國興介紹:“小麥感染了赤霉病,不僅會減產,還會大大降低小麥品質。由于麥子很難做到精挑細選,很多廠家一看你麥子里有赤霉病導致的‘不完善粒’,往往就會拒收。”
加快選育抗赤霉病新品種是關鍵
王法宏介紹,近年來,山東為預防或減輕赤霉病危害,在栽培上做了大量試驗,主要做法是在小麥齊穗期至揚花期增加一次噴藥,主要噴施美雨、多酮、多菌靈,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藥劑。但這僅是停留在被動預防階段,加快選育抗赤霉病的新品種才是關鍵。
據山東省農業廳研究員、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組委員鞠正春介紹,在2012 年之前,黃淮海麥區和北方冬麥區幾乎沒有赤霉病危害發生。因此,目前在推廣使用的絕大部分品種,都是中感或高感赤霉病的。“黃淮海地區的小麥品種豐產性、結實性好,穗稈較矮,抗倒伏,這是優點。但是這些品種大都不抗赤霉病,山東2013 年、2014 年和2015 年審定的19 個小麥品種中,有10 個品種是中感赤霉病品種,9 個品種是高感赤霉病品種。所以,這幾年,省農業廳把防治赤霉病作為了一項常規措施,在小麥揚花期發動農民主動預防。”鞠正春說。
加快選育抗赤霉病小麥品種,也引起了國家重視。在11 月19 日召開的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當前要“深入開展良種科研聯合攻關,力爭在玉米籽粒機收、水稻抗稻瘟病、小麥抗赤霉病、大豆高產高蛋白品種方面取得新突破。”
“小公司”率先取得突破難能可貴
此次與太麥198 和齊民7 號同時通過審定的還有5 個小麥品種——菏麥20、登海202、峰川9 號、濟麥23、紅地166。其中濟麥23、齊民7 號的容重等多項指標達到了強筋類型品種標準,其余均為普通品種。值得一提的是,7 個品種的越冬抗寒性能好,都是經過今年初特大寒潮考驗的。
據了解,自山東2012 年爆發赤霉病危害以來,眾多育種企業就開始為選育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做準備。難能可貴的是,在大單位、大公司尚未取得成績的時候,此次取得突破的是兩個小公司:太麥198、齊民7 號的育成單位,分別是名不見經傳的泰安市泰山區久和作物研究所與淄博禾豐種業。而且,這兩個品種的性狀和產量表現都很好:太麥198 屬于高肥水品種,在生產試驗中比對照品種濟麥22 增產6.7% ,畝產達1268.6 斤,產量高,抗病性好;齊民7 號屬于旱地品種,在旱地組區試中兩年平均畝產達953 斤,抗病抗旱性強。
禾豐種業董事長朱俊科介紹:“齊民7 號自2009 年開始選育,當時主要育種方向是高產穩產,并針對病蟲害多發情況,重點提升品種抗病性。該品種能夠有中抗赤霉病的生產表現,是對公司努力的肯定,令人振奮。”
萊州金海種業公司承擔著山東省小麥區域試驗、生產試驗任務。該公司在第一年試驗中就看中了表現突出的齊民7 號,并在審定之前就與淄博禾豐種業簽訂了品種轉讓合同,買斷了這個品種的全國開發權。“在關注這個品種抗赤霉病這一關鍵因素的同時,我們還發現這個品種抗旱、耐鹽堿、耐貧瘠,而且多項指標達到了強筋優質麥的標準。”公司董事長鄧秀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