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四川省甜糯玉米專家楊躍華訪談
6月3日,在成都市現代農業供給側改革現場會暨“金玉滿灘”鮮食玉米品鑒會活動中,評委組對參鑒品種外觀、香味、糥/甜度等進行了現場品嘗品鑒,根據各項綜合打分,共計18個鮮食玉米品種獲得了成都市“金玉滿灘”鮮食玉米品鑒活動一、二、三等獎。近年來,成都市積極引進優質鮮食玉米新品種,組織開展新品種的試驗示范,篩選出了一批適合種植的鮮食玉米新品種(組合),并在生產中,推廣利用綠色防控技術,充分保障鮮食玉米的質量安全。
“十五”以來,四川省鮮食玉米共審定新品種29個,其中認定3個;常年推廣近80萬畝,直接為四川農業增效近100億元。審定品種中有糯玉米,甜玉米,甜加糯玉米,花色品種齊全,琳瑯滿目,為我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極大的豐富了廣大消費者的菜藍子。
近日,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四川省甜糯玉米專家楊躍華專門就鮮食玉米的種植和發展歷史、品種和色彩的由來為消費者一一解答。
問(wen):以前鮮食玉(yu)米(mi)品(pin)種比(bi)較少(shao),現在市(shi)場上的品(pin)種越(yue)來越(yue)多,有糯(nuo)(nuo)玉(yu)米(mi)、甜玉(yu)米(mi)、還有甜加糯(nuo)(nuo)玉(yu)米(mi),這些(xie)玉(yu)米(mi)品(pin)種都是近(jin)幾(ji)年才有的嗎?
答:鮮食玉米顧名思義就是作鮮食用的玉米,俗稱吃“嫩苞苞”。在四川,主要是糯玉米、甜玉米、部分用作鮮食的普通玉米,常年種植面積在120萬畝左右。普通玉米用作鮮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盆周山區及高海拔地區,如涼山州瀘沽湖的涼單3號等。盆地平原及丘陵主要種植糯玉米、甜玉米,又以糯玉米為主體。
糯玉米原產中國,是由西南地區普通玉米淀粉基因自然隱性突變而來。對糯玉米的研究,在國外開展比較早,經歷250多年歷史。美國1937年開展了糯玉米雜交育種研究,1942年育成第一個糯玉米雜交種。中國對糯玉米研究時間比較短,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1975年育成了第一個雜交種煙單5號。糯玉米的研究在中國真正得到發展是80年代后期。
甜玉米起源是北美洲,是普通大田玉米中的胚乳基因自然突變而來。美國1844年用早熟黃粒硬質玉米與白色甜玉米之間的雜交育成世界上第一個甜玉米品種。中國的甜玉米育種始于上世紀50年代,1968年北京農大育成中國第一個甜玉米品種 “北京白砂糖”。甜玉米根據控制胚乳及甜度基因多少和類型分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加強甜玉米、組合甜玉米;根據種皮顏色分為“黃甜”、“白甜”、“紫甜”等。
四川甜加糯玉米研究起步較晚,始于上世紀中后期。2002年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用一個糯自交系作母本,一個甜自交系作父本育成四川第一個糯玉米品種瀘玉糯一號,也是四川第一個“甜加糯”品種;2004年育成四川第一個通過區試甜玉米品種瀘玉甜3號。2000年至2015年四川共育成糯玉米品種22個,甜玉米品種9個,有力地促進了四川農業結構的調整。
問:目前在(zai)市場上(shang)的(de)(de)(de)鮮食(shi)玉米從口味上(shang)說有糯的(de)(de)(de)、甜的(de)(de)(de)、甜加糯的(de)(de)(de)玉米,而且花(hua)色(se)(se)各不相同,黃的(de)(de)(de)、黑的(de)(de)(de)、紫的(de)(de)(de)還有彩色(se)(se)的(de)(de)(de),玉米的(de)(de)(de)色(se)(se)彩是怎么培(pei)育(yu)出來(lai)的(de)(de)(de)呢?
答:四川推廣品種中以糯玉米為主,糯玉米又稱 “粘玉米”、“糍玉米”。主要是玉米胚乳淀粉為支鏈淀粉而得名。糯玉米根據果穗上籽粒分布又可細分為 “糯玉米”、“甜加糯玉米”、“甜糯結合型玉米”;根據果穗顏色又分為 “白糯”、“黃糯”、“彩糯”、“花糯”等等。
糯玉米籽粒的顏色是由種皮顏色、胚乳顏色決定。有的種皮顏色在蒸煮過程中會脫色,如紫色;胚乳顏色一般不會脫色,這些顏色都是自然色。糯玉米、甜玉米的顏色是由人工常規雜交育種而成,人工雜交育種技術是品種選育中用的最多的常規技術,不是轉基因技術,它是利用開花作物的花器官進行人工授粉,將對我們有利性狀,如紫色等轉移到雜交種中,從而實現我們的目標。
我們知道,農作物的性狀是由品種基因控制,將農作物種在地里,作物通過環境表現出形形色色的多樣性,這些都是作物基因在表達。自然變異有可能朝著有利于作物傳宗接代方向“變”,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糯玉米的“糯性”是淀粉基因的隱性表達;甜玉米的“甜性”是胚乳基因的甜度表達。人工雜交技術是最常規的育種技術。彩色基因不是轉基因,就更談不上越花的品種,越好看的品種就是轉基因品種,這是一個基本常識。相反,人們為了追求甜糯玉米外觀品質,往往把甜糯玉米打扮得非常靚麗,以勾起消費者的食欲。
還有一個常識,就是品種要進入推廣必須審定,審定之前必須進行非轉基因檢測,確定不含轉基因,否則不但不會被審定,還要追查相關責任。通過審定推廣的甜糯玉米品種都不含轉基因,都不是轉基因品種,消費者大可以放心的食用。
問:去年(nian)(nian)以來,鮮食玉米的種(zhong)植面積逐年(nian)(nian)增加,市(shi)場價(jia)格(ge)波動也比較(jiao)大,農民和種(zhong)植大戶在推(tui)廣鮮食玉米種(zhong)植過(guo)程(cheng)中應該(gai)注意什么呢(ni)?
答:隨著甜糯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種植效益也在發生變化,種植戶種植不合理,市場“扎堆”嚴重,銷售價格波動較大,有時有坐過山車現象。農業供給側改革是根據市場,主動地、積極地優化資源配置,補短板,提供有效供給,是以效益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那么鮮食玉米產業短板在哪里?
我認為首先是品種。我們都知道鮮食玉米儲藏是個問題,必須“現掰現吃”,而現在推廣的品種不能放時間長了,我們專業上叫“貨架期短”。如何延長貨架期就是品種創新的問題。
其次是品種布局不合理,上市時間短,扎堆嚴重。甜糯玉米具有蔬菜、水果、糧食、飼料、食品加工原料、工業加工原料“六位一體”的利用價值,用作“鮮食”只是其中的一個作用。如何布局甜、糯玉米專用型品種,將市場細分是配置好資源,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給的關鍵。
三是技術跟不上,“良種、良法、良態”不配套,導致田間管理上污染嚴重,成本高、對消費負面影響大。甜糯玉米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 “小雜糧”作物,因“面積小”而不被廣泛重視,集成創新技術儲備不夠。技術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銷售種子的不管技術服務;農技服務不能良種良法配套;種植戶不能因種栽培。技術型勞動力少,無論是合作社,還是家庭農場,種植散戶都一樣,恰恰甜糯玉米對技術要求嚴。舉個例說:甜糯玉米采收期短,為了果穗商品性就必須打“茬苞”,只保留一株一個果穗,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措施在田間都很難落實。
四是標準化生產程度差,傳統農耕思想根深蒂固制約了產業進一步發展。如何在甜糯玉米生產中加快農機的使用;如何開展深加工,做長產業鏈;如何實現有機循環農業,秸稈的全利用;如何不再單一的靠“早”、“遲”種植來提早或推遲上市,從而提高附加值,而靠實施品牌戰略,有機或綠色生產,加大產業消費宣傳,引導消費,從“品牌”及“宣傳”獲得高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