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糧發展,種業先行。近年來我省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進旱糧生產發展,種業積極發揮引領支撐作用,優化適應現代耕作制度的品種結構,呈現出六個特點。
二是品種量多質好。近三年我省共育成玉米品種8個、大豆品種7個、馬鈴薯品種3個,在抗性、品質和廣適性上有較大突破,品種類型豐富,符合市場需求,特別是鮮食甜玉米和大豆品質指標接近或超過國外進口品種,育種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三是推廣速度快。近幾年鮮食大豆面積基本穩定約110萬畝,已成為全國鮮食大豆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大的省份。2015年鮮食玉米、蠶豆、豌豆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90萬畝、49萬畝、22.8萬畝,旱糧鮮食產值每年達40多億元。
四是供應季節長。我省新育成的旱糧品種適應性廣,通過春秋二季和早春設施、秋季延后種植拉長生產季,基本做到一年有三分之二時間有產品供應,滿足消費。
五是加工潛力大。近年來我省旱糧食品加工企業不斷壯大,涌現一批如海通集團、浙江銀河、慈溪蔬菜、金華天元等農業龍頭企業,其深加工產品銷售全國,出口日本和歐美等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全省鮮食大豆和玉米每年加工量均超過1萬噸;加工產品也越來越豐富,如保鮮、速凍鮮食玉米粒棒、大豆和蠶(豌)豆,高粱、蕎麥用于釀酒,番薯用于生產酒精、淀粉、粉絲、烤薯等。
六是薯類品種異軍突起。自迷你型番薯“心香”的育成與推廣以后,番薯已不再是廉價和低擋農產品,而逐漸成為我省居民餐桌上的主角和農戶致富的好途徑,在淳安、臨安、衢州等地出現了以番薯新品種“心香”的商品名命名的紅寶寶村,這些村莊的農戶爭相種植番薯,番薯的商品供應期也延長至半年以上,年種植面積超100萬畝。同時,我省薯類育種還在不斷創新,育成了適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迷你型、烘烤、葉用、加工等番薯品種,加快芋頭、山藥、農家土豆等品種的選育與開發,滿足了市場需求,為綠色、生態和高效農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