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獲悉,該所農業遙感創新團隊利用現代遙感技術,揭示了我國傳統大豆種植主產省—黑龍江省的大豆種植格局時空變化特征和機理。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據研究組介紹,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3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大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我國大豆需求量迅速攀升,受耕地資源和比較效益的雙重約束,國內傳統大豆種植面積難以擴大,大豆供給能力明顯不足,進口量持續增加。目前,全國80%的大豆消費量依賴進口,進口量占全球大豆市場的60%,對我國本土的傳統大豆種植和產業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威脅我國食用蛋白安全和糧食安全。因此,在國外轉基因大豆迅速擴展的背景下,研究我國傳統大豆種植格局時空變化特征和機理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尚屬空白。
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大區域農業土地系統時空格局變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據資劃所吳文斌研究員介紹,該所農業遙感創新團隊科研人員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以我國大豆種植主產省黑龍江為重點區域,利用遙感技術獲取了2005-2010年農作物種植結構空間數據,科學揭示了2005-2010年黑龍江大豆種植格局時空變化特征和機制。從面積看,黑龍江大豆種植總面積顯著下降,多數區域大豆種植面積呈減少趨勢,東部的佳木斯、七臺河和雙鴨山等面積壓縮尤其明顯,但齊齊哈爾市和哈爾濱市的大豆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從地理景觀格局看,黑龍江大豆種植日益零散或破碎,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區域少,呈現逆規模化態勢;減少的大豆種植區主要轉換為種植玉米和水稻等作物,這主要受市場因素驅動影響。
該研究成果為近年來我國傳統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提供了科學佐證,也表明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對策措施,我國傳統大豆種植規模可能會進一步降低。作為全球主要的大豆種植國家,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度萎縮也給全球傳統大豆產業發展敲響了警鐘。
據了解,近年來,在“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際科技合作等項目資助下,資劃所農業遙感創新團隊在農作物種植格局時空變化過程和規律研究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系列研究成果。相關成果先后發表于國際知名刊物《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全球變化生態學(Global Change Biology)》和《全球生態與生物地理學(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等雜志。(通訊員 張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