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種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糧食安全才有保障——
地處東海之濱的浦東新區老港鎮,是一個農業大鎮。驅車駛過,灘涂上圍墾出來的萬頃糧田有一種靜悄悄的美。在靠近大海的邊上,有一位靜悄悄的人,他是上海弘輝農作物種植有限公司和上海祥昊良種專業合作社董事長、理事長張永祥。盡管有人稱他為“種子大王”,然而,從他身上實在看不出有一絲一毫的“王者”氣概,就是一個老農民的形象。
田多高產覆蓋廣
公司名稱是“弘輝”,但要從張永祥的話里套出“輝煌”的事跡和豪言壯語,很吃力。只能以數據為準了。上海郊區制種的面積是6945畝,除了崇明的1700畝和光明食品集團麾下的900畝,其余4585畝都是張永祥的地了。此外,人家一般的地制種畝產量在二三百斤已經是過得去了。他的畝產量平均是450斤,最高可達545斤。田“多”而產“高”。
再看種子覆蓋面,上海郊區是70%用的是他的種子,另外每年還有幾十萬斤的種子提供給上海周邊地區,其中“秋優金豐”“花優14”推廣最為普遍,這也許是人稱其“種子大王”的由來吧。
2008年,他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大戶。
制種需要穩定田
不過,說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張永祥稱最初的三年就是“瞎亂上”。1999年開始,先是打藥水不當、接著病蟲害,第一年虧損5萬元,第二年虧損8萬元,第三年才掙了20多萬元。還有反復,2009年,給雜交稻“拉粉”時,因為高溫,刮的又是西南風,他又遭到了很大的損失。10多年的制種過程,一步一步走來,遇到無數的困難和險阻,都走過來了。他還說,觀察一只稻的品種,需要花心思研究二三年的時間,結合天氣、溫度、濕度等因素,才能摸透什么時候開花、拉粉雜交。又比如,他說有個種地人都知道的辦法,但記者聽了還是覺得很新鮮:剛圍墾的灘涂,有大量螃蜞,他是用菜餅拌藥解決的,不然稻根會被螃蜞全部吃光。他還說,制種的地要求也不高,只要能長田青和蘆頭就可以了,經過二三年的轉換便成。
現在,隨著商用飛機的建設,老港成了一塊熱土。張永祥也有了隱憂:制種糧田一旦面臨征用,減少2000畝熟地讓人心疼,他希望能得到及時的補充,另外希望制種地能相對集中,這樣有利于制種的穩定。
繁育推廣“中國種”
這個憨厚的農民,沒有豪言壯語,但懂得制種的許多要緊道理。去年,他在海南三亞見到了大名鼎鼎的袁隆平院士,袁老先生拉住他的手問得很仔細,對他勉勵有加,還專門派人安排請他吃飯。“育繁推一體化”,張永祥做的是“繁”(繁種)和“推”(推廣),就是讓育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還要開花結果。
糧食的種子,應該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這樣糧食安全才能有保障。目前,我國不少糧食種子被國外公司“曲線”利用,幾乎控制了半壁江山。最后的地盤再也不能“淪陷”了。說到此,張永祥緊鎖雙眉,頗有一點憂國憂民。
前不久,張永祥和美國種子公司的一位老總有過交流,那位美國同行問他吃不吃轉基因食品,他回答是否定的。對方則表示,他們搞轉基因是試驗,都是出口的,自己是不吃的。張永祥說得很直白:好的米、好的菜,蟲子吃一點,人也吃一點。蟲子很敏感,它也不要吃的東西,我們對這樣的食品就要當心了。
對制種,張永祥是全身心投入。如今讓他欣慰的是:同濟大學畢業的女兒和女婿也跟著他學制種了,對此他很自豪,如果再解決他制種用地的問題,他表示會大干特干。過去、現在,他的制種產業一直受到市農委、浦東新區包括老港鎮方方面面的支持, 對未來,他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本報記者 朱全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