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種業政策力度和市場調整的深度不斷增強,全行業制種面積及制種量連續兩年大幅減少,2015年種子庫存進入下降通道,行業進入新的景氣周期,2015年是種業新周期的元年,行業發展預期加強。
一、未來我國種子行業量增空間有限,主要看種糧比提高和行業集中度提升種子行業量增空間有限。
我國種子行業總規模,從2000年的200億元快速發展到2014年的720億元,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從2012年后我國種業已經進入低速穩定發展周期,年增速在7%左右。種子需求量取決于耕地總面積、平均每畝用種量、種子的商品化率。從分項來看,耕地總面積是國家要保的紅線,即使不下降也難以上升;畝均用種量由于種子質量的提升和播種技術的提高而有所下降;商品化率方面,玉米、雜交水稻、棉花、油菜等主要作物品種已接近100%,僅有粳稻、蔬菜、小麥、大豆等還有一定空間。按照“種子需求量=耕地總面積×畝均用種量×商品化率”來計算,未來種子行業量增空間有限。
未來主要成長空間將來自于種糧比提高。種子價格取決于糧食價格和種糧比,糧食價格近些年隨著國內國際糧價的逐步接軌而逐漸趨于穩定,未來會有一定的剛性增長但增幅不會明顯。未來種子行業主要的成長空間將來自于種糧比提高,種糧比即種子和糧食價格的比率,性能越優良的種子種糧比越高。目前我國雜交玉米和水稻種糧比僅在1:8-15,而美國則可以達到1:20-30,一方面是由于綜合性能的差距,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國種子市場分散,競爭混亂,低價低質、套牌種子橫行,改善空間較大。
種子行業集中度低,整合空間較大。目前種子企業總量已由2011年的 8700多家減少到 5200多家,減少了40%,而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106家,增幅近 2 倍;銷售額過億元企業119家,增幅 30%;前50強種子企業銷售額已占全國 30%以上,行業集中度始終在不斷提升。不過行業仍然比較分散,大多數公司沒有品種權,只是“代繁”或者“經銷”公司,技術含量低、競爭力差。近些年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推進種子行業整合,通過財政手段、行政手段、市場手段不斷提高行業集中度,計劃到2020年前50家種子企業的集中度要達到60%以上,行業整合空間大。
二、全行業主動收縮制種面積,2015年供求關系將有明顯改善
全行業制種面積及制種量連續兩年大幅減少。2014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面積295萬畝,同比下降23%,制種量10.1億公斤,同比下降28%,雙雙創2010年新低;全國雜交水稻制種面積140萬畝,同比下降14%,制種量2.3億公斤,同比下降12%。行業制種量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龍頭企業主動收縮制種面積,另一方面是單產受到惡劣氣候的不利影響出現下降;此外,政府加大市場秩序的清理整頓力度也抑制了套種假種企業的制種行為。
從景氣度來看,楊益軍預計,未來2-3年,我國雜交玉米種子略好于雜交水稻種子市場。2015年我國制種量大幅減少后,余種量明顯下降。
2015年我國玉米種子有望谷底回升,雜交水稻種子總體依然過剩嚴重。2014年期末雜交玉米種子有效庫存量降至10億公斤左右,比年初預計的少2億公斤。明年春夏播玉米種子總供給量為20.1億公斤。預計明年玉米用種面積依然會有所增加,用種量11.6-12億公斤,預期期末庫存水平將降至8億公斤左右,玉米種子市場將出現谷底回升。伴隨制種面積的連續下降,玉米種業庫存平均滯后于制種面積的變化2年左右,預計2017年降至4億公斤的合理的庫存水平,屆時到達行業景氣高點。
2015年雜交水稻種子總供給量為3.55億公斤,預計2015年的大田用種和出口合計需種量約2.45億公斤,預期期末庫存水平將降至1.1億公斤左右,明年市場壓力有所減輕。從結構上看,三系雜交稻種子過剩嚴重,兩系雜交稻種子供求基本平衡,受災嚴重的兩系稻品系種子還可能出現供應偏緊情形。
2015年冬小麥新產種子50.5億公斤,總供給48億公斤,需求總量33-35億公斤。雖然總體仍然供給充足,但形勢相比14年會繼續改善。
三、種業發展新趨勢預測
1. 產品結構分化明顯,優質優價還將繼續
全國農技推廣總站調查資料顯示,2014年春季種子市場的主要特點是:一是市場價格平開低走。開市價格與去年基本持平,后期逐步走低。銷售旺季3、4月份絕大部分市場的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種子價格有所回落,降幅基本在1-10%之間。到末期,個別企業為了減少庫存壓力,已開始成本價銷售。但是,在全行業種子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情況下,登海種業的登海系列、隆平高科的Y兩優系列、大北農的農華101等優質品種仍然實現了提價或平價銷售,表現了自身較強的競爭優勢。總體來看,行業產品結構分化的現象比較明顯。
2.高密度強政策,存在強的預期
目前出臺的政策主要著手三個方面:一是修改種子法,加強對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力度;二是推動行業整合;三是深化科研體制改革,促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在種子法方面,據媒體報道,種子法修訂草案已提前完成征求意見工作,最早將于15年4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修訂草案中涉及加大種質資源保護、創新育種機制、加強品種保護、規范監督管理、嚴格法律責任等八個方面,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加強品種保護方面。第一,在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基礎上對品種權保護期延長5年;第二,是保護的客體從繁殖材料延伸到收獲物;第三,是保護的內容從商業性生產和銷售延伸到對授權品種的生產、繁殖、銷售、許諾,原品種的保護力度同時,各地農業部門聯合執法部門對套牌種子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將進一步的加大,有利于原創品種的品牌認知度和推廣面積的提升。2014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農業部將嚴格種子品種管理,加大品種推出力度,加強種子市場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劣種子和套牌侵權的違法行為,同時,加強種子生產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儲備制度,預計2015年,我國種業發展有強的預期。
3.行業整合加速,明年庫存好轉,關注行業并購整合中的機會
庫存周期是影響行業景氣度最明顯的周期,隨著去庫存進程的逐步結束,種業有望進入下一個周期機會。不論是從政策,行業發展趨勢,還是從價格來看,未來種子行業存在巨大的變革機會,在行業的整合過程中,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也有望誕生類似美國先鋒這樣的巨型企業,兼并整合將是未來幾年行業的主旋律。
4.我國種企壓力內外并存
我國國內種子企業普遍規模小,競爭力不強,雜交玉米和雜交水稻種子的市場集中度分別僅為25%和36%。在國內5200多家種子企業中,注冊資本在3000萬以上不到300家,擁有“育繁推”一體化的企業僅有95 家,88%的品種出自科研單位,外商投資種子企業70多家。
近幾年,外資種業在國內的增長迅速,以先鋒、孟山都、先正達、利馬格蘭為首的4家大型跨國種業巨頭,自2000年后,這些種業巨頭紛紛開始與中國公司進行合資,進一步拓展中國市場。從2000年開始國外種子企業就陸續進入中國市場,10 多年的時間里,洋種子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幾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種。
目前共有35家跨國種業在中國注冊登記,其中經營玉米的有5家企業,經營棉花的有2家,其余28 家均為經營蔬菜和花卉。他們有自己的育種隊伍、種質資源和資本運作經驗,進入中國后致力于培育玉米新品種。外國種業公司近年來大舉進入中國種業市場,致使我國部分種業公司面臨被擠出種業市場、市場份額被蠶食、自主品種被外國種子代替等困境,給我國種業發展帶來巨大壓力。
我國種子行業上市公司是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提高準入門檻有利于全部種業上市公司。對于目前行業中的7-8千家企業而言,這意味著未來幾年行業將經歷一次洗牌,很可能呈現小企業加速退出、大企業快速成長的格局。
5.我國種業貢獻率低,未來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種業經驗告訴我們,糧食總產量的增長約60%是由于種子科技的進步所貢獻的,其他化肥、農藥、栽培等方面的技術進步的貢獻約為40%。由于育種的周期十分漫長,玉米、小麥和水稻的新品種從開始研發到大面積推廣需要一二十年周期,蔬菜新品種培育也需要10年左右。在中國,種子技術對于農業增產40%左右的貢獻率明顯低于發達國家。為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提高糧食的總產量,在耕地面積一定的條件下,提高糧食的單產水平主要靠種業的發展,也預示我國種業存在很大市場發展空間。
6.農資一體化成為企業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在政策的推動下,集約化農業進程的推進以及終端客戶結構的改變,會導致整個農資渠道環節進行淘汰篩選,適者生存,使得農資一體化成為企業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我國未來農資的消費者會逐步從單個的農民變成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農資消費的人群將進行大規模的縮減和集中。單一買賣農場產品的營銷模式或將退出歷史舞臺,而將產品、服務、技術、物流融為一體的新型農資提供商會成為未來發展主流,通過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全套一站式的服務來鎖定種植大戶,搶奪市場的生存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