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烏魯木齊10月22日訊(實習記者王興瑞記者劉毅)由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石河子綜合試驗站培育并推廣的雜交棉新品種——“中棉所1206”,今年在兵團第八師推廣種植面積近2000畝,其抗病、早熟、高產等諸多優良特性已被農工廣泛認可,今后,該品種將進一步在北疆地區推廣種植。
22日,中棉所石河子綜合試驗站特聘研究員馬其祥告訴記者,種植常規棉花一畝地需要5公斤種子,最終可收獲棉花15000株,畝產300公斤至350公斤;種植“中棉所1206”,每畝地僅需0.8至1公斤種子,可收獲棉花5000株至8000株,畝產可達450公斤。相比之下,新品種的優勢一目了然。此外,新品種雜交棉采用優化的一膜三行種植模式,比常規棉一模六行的種植模式,簡化了程序,省工省時。
兵團第八師石河子總場6分場7連的棉花種植戶王新保說,今年年初他試種的150畝“中棉所1206”,在全連隊近8000畝棉花中產量最高。而且在今年年初連續遭遇大風和霜凍,棉花播種晚了半個月和氣溫偏低的情況下,“中棉所1206”的畝產仍然達到了410公斤以上,讓他欣喜不已。
王新保所在的連隊是棉花黃萎病高發區,今年的棉田里,至少有30%的棉花被黃萎病困擾,但“中棉所1206”并沒有受到影響,質量也不錯。
“新品種的棉花管理簡單,雇工費今年我只花了2.6萬元,比去年的4萬元少了許多,真是省心又省錢。”他說。
據了解,“中棉所1206”是中棉所石河子綜合試驗站在2012年培育成功的,2013年試種500畝取得良好效果后,就打算在北疆地區推廣普及。
中棉所石河子綜合試驗站站長時增凱說,前不久在石河子召開的中棉所“北疆雜交棉輕簡化高效栽培技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中棉所1206”的優良性能給予了一致好評,認為該棉花品種和其獨特的種植模式、栽培模式符合新疆的棉花生產需求,具有巨大的推廣潛力。
“"中棉所1206"不僅有效提高了機采棉質量,且每畝棉花能為農戶增收500元。未來兩年,我們力爭將這一新品種擴展到北疆更多的棉田中。”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