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彭澤縣棉船鎮,秋風將棉花稈吹得嘩啦啦作響。棉花豐收了,該鎮經星村棉農吳多明卻高興不起來。往年從9月下旬開始,收購棉花的車一輛輛開進村,而今年到了10月中旬,也很少看到有人上門收購。其實,彭澤縣幾乎所有棉農家的棉花都已堆積成山。今年是國家棉花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實行棉花目標價格試點(僅限于新疆)的第一年,棉價逐步回歸市場,棉農也在市場震蕩中惜售觀望。
收購旺季市場靜悄悄
彭澤縣是國家產棉大縣,盡管今年種植面積比去年少了3萬畝,但23萬畝的種植數量仍遙遙領先于我省其他地方。
吳多明今年種了20余畝棉花,目前已采摘棉花2000公斤,占其總產量的一半。老吳說,往年這個時候是收購旺季,但今年幾乎無人上門收購。聞大青種有棉花51畝,現在1萬公斤全部堆在自家房間。他說:“價格太低,不愿賣。”種了40多畝棉花的老王已采摘棉花5000多公斤,曬干的棉花已堆滿三間房,地里棉花還在陸續采摘,棉花儲存將成問題。棉花幾乎無人收購,經星村大部分棉農甚至騰出房間堆棉花,白花花的棉花堆得像小山。
彭澤縣農業局副局長樊文華表示,今年全縣棉花的產量預計達到2.5萬噸,一些棉農對現在的收購價不滿意,持觀望心態。
當地棉花加工企業表示,原來國家實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國家實行指導價,不論有多少棉花,國家包收,資金回籠不需考慮。現在市場放開后,企業風險加大,不敢多收,也不敢提價收。
棉農嫌價低 企業怕風險
據了解,去年棉花上門收購價格為每公斤8.4元,而今年棉花收購價格每公斤6.3元左右。有收購商打電話給種棉大戶,預約收購事宜,當說出今年收購價時,種植戶第一反應是,價格太低,先不賣。吳多明說:“種植一畝棉花僅肥料、農藥、種子就要花費700元左右。以每畝產棉225公斤計算,今年一畝棉花毛收入1400多元,除去成本僅剩700元,扣去人工成本,幾乎無利可圖。”
彭澤縣擁有10余家規模較大的棉花加工企業,緣何遲遲不開秤收棉?彭澤縣棉花協會會長徐雷鳴認為,主要是本縣加工企業擔心下去收不到棉花,“怕放空車回來”。收購商與棉花加工企業則坦承,棉價回歸市場,價格高了會有風險。“棉農不愿賣,我們也不想收,看不清市場,收了不知怎么辦?”
彭澤江北棉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大型棉花加工企業,面對當地棉農的觀望,只好赴湖北黃岡農村收購,收購價為每公斤6元左右。經過加工的皮棉運往廣東、福建的一些紡織廠,每噸均價約1.45萬元。該公司工作人員說,扣除每噸600元的加工費與銀行利息及稅收,利潤微薄。
為何在湖北黃岡能收到棉花?工作人員說,當地農村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部分農民利用少數旱地種植棉花,對于這些農戶來說,產量不多,價格高低不是很在乎。而對于依靠種植棉花養家糊口的彭澤棉農來說,對棉價更在意。當地一家棉花加工企業工作人員表示,到現在僅收購不到百噸棉花,而去年這時已收了3000噸。
專家:產業化、規模化為解決之道
“國外棉花便宜。”善于捕捉棉花市場信息的棉農吳多明道出了當下棉價下跌的原因。有專家表示,由于國際國內棉花市場的較大差價,加上勞動力成本、人民幣匯率等因素疊加,加大了國內棉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了我國棉紡織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再加上國家儲備棉巨量庫存難以消化,財政補貼壓力增大,棉花供過于求,已執行三年的臨時收儲政策退出有其必要性。這也意味著國內棉價將回歸市場。
省社科院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介紹,在我省農村,一家一戶的種植面積較為普遍,但這種生產方式太過分散,效率低下,很難形成規模化效應。棉花種植費時費力,從未來走向看,國家搞不搞補貼和目標價格,農戶棉花種植意愿都趨于下降。面對這一情況,棉花生產的市場化、產業化、規模化道路才是破解目前困局的辦法。實際上,棉花產業規模化經營在省外早有先例。新疆、山東等地都是以家庭農場形式,采購大型農機進行機械化采棉,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
江西日報記者 杜金存 實習生 吳俊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