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菜市場里,有許多這幾年才出現的新型農作物:圣女果、小黃瓜、小南瓜、彩色椒,以及紫得可以染色的紫薯等。一些網上流傳的說法認為,這些與正常品種不一樣蔬菜,是轉基因農作物。并稱溫州人喜歡吃的圣女果、紫薯等,就是轉基因農作物。
昨天,市農科院專家應本報之邀作出解釋:這些農作物個頭小是天生的基因差異,不是轉基因的結果。因為國家管控,市面上是根本就買不到轉基因農作物種子。 □本報記者傅芳芳
圣女果個頭小是天生基因
對于網上流傳的圣女果、小南瓜、小黃瓜等小型蔬菜是轉基因作物的說法,市農科院蔬菜所農蔬專家熊自立解釋:小型蔬菜純屬無辜“躺槍”,個頭小是天生基因造成的,是因為人類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對野生植物進行栽培和馴化,從而形成了豐富的作物類型。
熊自立介紹說,圣女果也叫小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種。早期由于個頭小、采摘不便、產量低,僅作為觀賞用,后來發現食用方便,口味經過改良后逐漸流行。圣女果個頭小是因為天然存在的遺傳基因差異而導致的,跟轉基因沒有什么關系。
市農科院的果蔬專家徐堅也表示,天然植物本來就形狀多樣,個頭有大有小,色彩也是五顏六色。人們之所以會認為小的、顏色多樣的蔬菜會是轉基因的作物,是因為人們普遍種植這類品種,經常看到而已。“就像人一樣,也有黃人、白人、黑人,蔬菜不能因為它個體、顏色的不同,就說它是另類吧?”
小南瓜小黃瓜是選種結果
徐堅說,像小南瓜和小黃瓜之所以會出現,完全是因為選種的結果。農戶每次將最小的瓜進行留種種植,多年下來,種出來的自然也會小;而彩色椒、紫薯主要是因為含有花青素。不同類型的花青素,所表現出來的顏色也不一樣。“蔬菜大小、顏色的不同在自然界很常見,不能依靠這個去判斷是否是轉基因作物。”
“不少市民說的‘疑似轉基因的果蔬’都是長期選種或從國外引進而來。”徐堅介紹道,如彩色椒中的黃椒,也是選種的結果,農戶在每次成熟時,將偏黃的椒留種,累積下來,也自然會變成黃椒。
紫薯甜玉米由育種技術產生
徐堅還說,而紫薯是特定地理條件和育種技術產生的。最先流行于歐美、日本等地,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紫薯的種植。同紫薯一樣,甜玉米是從20世紀60年代從美國引進,甜玉米是普通玉米的一個胚乳突變體,是通過基因突變、自然雜交、人工雜交等多種途徑長期演變、選擇而來的,并沒有轉入其他生物特定功能的基因,因此不屬于轉基因農作物。
另外,熊自立介紹道:國家對轉基因作物管控十分嚴格,就單種子來說,市面上根本就買不到這些的轉基因種子。因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要求,轉基因作物種子需要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進入商業化種植。
市農業局科技處專家還指出:迄今為止,溫州市未有人申請轉基因作物種植,另外轉基因農作物對人類是否有害,還存在一定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