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種大棚蔬菜最早大多買的是國外種子,剛開始買的時候大約每粒一毛錢左右,但之后價格越漲越高,一粒種子四五毛錢都很正常。”山東省壽光市稻田鎮馬寨村村民馬國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買國外的種子不僅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有時候拿著錢還買不到種子。
本報記者近日調查采訪農業種植戶、國內外種子企業、科研院校以及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后發現,盡管當前我國對種子市場的預測價值已經超過了650億元,市場前景廣闊。但目前我國持證的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尚未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核心競爭能力仍然較弱,種業市場集中度仍然較低。
種子行業市場不小問題不少
“目前,我國農作物種子市場市值650億元,已位居世界第2 位,僅次于美國。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種子銷售市場,市場銷售額將會突破900億元,合約142億美元。”在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北京種業專題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劉旭公布了這樣的一組數據。
盡管市場前景廣闊,但實際上中國種子行業中的大多數企業前景并不樂觀。目前我國種子企業多達5200余家,超過90%的種子公司沒有研發能力,長期處于“小、亂、散”的局面。這造成了國內種子企業難以與國外企業競爭。以蔬菜行業為例,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洋品牌的種子已控制中國蔬菜種子市場50%以上的份額,幾乎涉及了所有蔬菜品種。另外,“洋種子”還進入了中國的大豆、玉米、小麥、花卉等領域,并逐漸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中國種業市場化發展起步較晚,過去,農民選種經常受制于人。在價格上我們自己說了不算,讓人家賺錢不說,供貨權還控制在人家的手里,有時候農民想買還不一定買得到。”山東省壽光市農業局副局長馬千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壽光很多種菜的農民都經歷過“剛開始購買國外種子很便宜,但后來價格越來越高,買不起也買不到”的過程。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洋品種”依仗其在品質、產量、抗病性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漫天要價。使我國的菜農不得不接受“一克種子一克金”的現實,某些外國種子企業生產的番茄、茄子和甜椒等種子,每克售價可以達到100元左右,荷蘭的甜椒品種“蔓迪”更是開出了每克種子180元的天價。
“國外種子公司每年僅在壽光及其周邊地區通過銷售其高檔蔬菜種子就拿走6億元。”壽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表示,國外種子的確在不少作物上唱了主角,而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內科學育種能力不足所導致的。主要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我國原來沒有某些品種,國內也沒有科研選育單位,于是就由國外公司到中國示范、推廣,種植面積逐漸加大。像部分蔬菜就是這樣,目前我國番茄有600萬畝(種植面積),國外品種占60%;彩椒60萬畝,國外品種占70%。第二種則是由于我們過去育種能力較弱,品種不太適合市場需求。所以像甜菜和向日葵等品種都要靠進口,其中甜菜品種進口占市場份額的96%,向日葵也占到了60%的市場份額。
“對于我們農民來說,選種不管是國外的種子還是國內的種子,主要看產量高不高,抗病性好不好。”壽光市稻田鎮馬寨村村民馬國慶以種植黃瓜為主,他從1998年開始種黃瓜,現在有兩個黃瓜大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馬國慶說:“最終決定農民選擇種子品種的因素還是種子的質量和產量。”
在馬國慶看來,選擇產量高、抗病性好的種子,種出來的農作物產量就高,最終的收入也會更高。然而,從更高的層面來看,種子行業決定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水平,因為“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這也說明,誰控制了種子,誰就掌握了現代農業產業競爭的主動權。所以對于種子行業不能完全任由其自然發展,完全遵從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自行調節。
“種子是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種子資源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那么定價權和供貨權也就完全被人所控制,這樣就會引發很嚴重的問題。”在記者采訪的國內種子行業人士看來,改變這種局面的唯一途徑是在育種技術上縮小與國外的差距。
扶植效果漸顯國產種子份額加大
“現在,不少種子企業已經認識到與國外企業的差距,開始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發展民族種業。”馬千玉對本報記者表示,壽光最早一批做蔬菜種業銷售代理的企業,從最開始代理銷售國外種子到自己投入研發育種,正是因為認識到了中國種業的出路,還是應該加大研發。另外,壽光市政府近年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創建了各種交流發展的平臺,為企業牽線搭橋,以加強研發、推廣與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
馬千玉告訴記者,現在壽光當地育種企業與國內科研院校基本都有合作,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使科研機構與企業優勢互補。“以前,科研院所雖然有研發優勢,但與市場有距離,而且資金也有限;而企業有資金、有平臺、有市場經驗,對研發的新產品是否具有市場推廣價值有較好的判斷,但在技術研發上存在短板。”馬千玉說,現在,通過政府連線推動雙方結合,可以有效彌補雙方的劣勢,發揮各自的長處,為當地種業發展提供助力。
不僅壽光,從國家層面來看,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種子行業的薄弱環節,開始大力扶持種子行業的企業發展,努力提高科研水平。2011年4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中央財政增加“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投入。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建立種業發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大型骨干企業。
而在去年3月份,我國宣布成立首只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該基金由財政部會同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化集團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更好地扶持中國農作物種業企業,對高成長性的種業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并為投資的企業提供政策咨詢等服務。
同時,我國還通過引入國外種子來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資源來激發國內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的研發活力,促進種子行業的發展。
“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種業發展迅速。從品種覆蓋面來看,目前,我國3億畝的蔬菜,主要還是種自己的品種,國外的品種只占15%。此外,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品種也主要是國內的品種。” 張延秋說。
而隨著新品種開發能力的不斷增強,國內生產用種得到有效保障。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我國種子企業實力也在快速增強,企業育種投入加大,種子研發、生產的集中度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我國種業企業實力快速增強。據余欣榮介紹,首先,企業育種投入加大,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逐步強化。目前,前10強種子企業年研發投入近6億元,占其銷售收入的6%以上。2013年企業自育品種已占到國審玉米、水稻品種的50%和47%;企業申請新品種權的數量超過科研教學單位。
其次,企業兼并重組加速,種子研發、生產的集中度明顯提升。種子企業總量由3年前的8700多家減少到目前的5200多家,減幅達40%;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企業106家,增長近2倍;銷售額過億元的企業119家,增幅30%;前50強種子企業銷售額已占全國市場總額的30%以上。
記者采訪發現,2011年以來,國務院已連續三次發文扶持國內種業,明確種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是促進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可以說我國的種業發展正迎來自己的黃金時期。同時,中國正通過多項措施積極發展國內種業。
天津德瑞特種業公司壽光分公司總經理李子昂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政策的出臺有利于遏制“洋種子”在國內過快蔓延的勢頭。在他看來,國內種子企業在政策扶持以及自身努力的情況下,競爭力有望提升。未來國家也一定會進一步促進種子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行業集中度,國內種子公司小而散的局面有望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