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4年08月13日 07 版)
幾個月來,國家食用豆產業技術體系體系專家根據旱災區生產實際情況,總結提出以下抗旱減災措施:
有條件、有水源的地塊要及時科學澆灌。澆灌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5點過后進行,灌溉后結合除草及時進行淺鋤中耕,減少水分揮發。
利用近期降雨過程,每畝追施尿素3~5公斤,促進綠豆后期生長。降雨過后畝用磷酸二氫鉀150克,對水30公斤進行葉面噴施,增加營養,健壯植株,提高后期莢果產量,減少旱災損失。
及時防治各類病蟲害。干旱造成蟲害偏多,豇豆莢螟、棉鈴蟲、蟋蟀等已經出現高發趨勢,要及時防治。可在降雨過后畝用20%氯蟲苯甲酰胺10毫升、4.5%高效氯氰菊酯40毫升、43%戊唑醇12毫升,對水6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
及時收摘已經成熟的豆莢,促進下批花莢形成,彌補前期產量損失。
做好田間排水準備工作,以防大旱之后出現大澇。
其他作物絕收田塊補種食用豆。具體操作如下:(1)光溫資源比較充沛的地區,可及時騰茬,將秸稈轉化為飼料。并抓住今后降雨機會,及時補種早熟綠豆、豇豆,以彌補旱災造成的損失。補種時間應在8月15日以前,品種應選擇冀綠7號、保綠942、保綠942-34、冀綠9號、鄭綠8號、中豇4號等早熟品種。(2)小麥播種較早的北部地區,可利用綠豆的養地作用,在開花結莢期進行掩青,培肥地力,以提高下茬小麥產量。綠豆應選擇生長較快、植株高大、枝繁葉茂的品種,如:中綠5號、中綠8號、蘇綠11-8等。
目前,我國北方河北、山西、內蒙古、安徽、陜西、新疆等地旱區陸續降雨,旱情緩解。有關體系專家正深入基層,指導農民加強后期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以減少旱災對食用豆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