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日報 》( 2014年07月09日 06 版)
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加大旱作節水技術推廣力度,努力提高農業抗旱能力和水平,關鍵技術有:地膜覆蓋、秸稈覆蓋、噴灌滴灌等。
今年部分地區發生嚴重旱情,加劇了蝗蟲、螟蟲等病蟲害的發生,不利于稻飛虱等水稻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應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適時開展應急防治,大力推行統防統治。
目前,技術人員深入抗旱第一線,指導農民采取抗旱措施,盡力穩定玉米面積,切實加強水稻、玉米等作物的水肥管理。積極組織抗旱服務隊,幫助農民開辟水源,搞好灌溉。
具體措施:
科學排灌
水稻有水源和水利灌溉條件較好的地方,要及時回水灌溉。對于普遍缺水、有灌溉條件的,應采用限水漫灌技術、宜灌“跑馬水”。要千方百計滿足處于灌漿期晚稻用水的需要;具體灌溉原則是:先高水田后低水田、先遠水田后近水田、先常規水稻后雜交水稻、重點應放在萎蔫持續6~8天以上、心葉仍保持綠色,夜間大部分葉片還能展開的田塊,宜先進行濕潤灌溉,再淺水灌溉,各種灌溉方法宜在傍晚進行較為理想。
玉米在灌溉方便的地方,宜灌“跑馬水”,不太方便的地方,要發動群眾千方百計抽水,抽水灌溉或挑水進行植株澆灌。
甘蔗對受旱嚴重以及糖料蔗良種繁育基地,要發動群眾因地制宜采取打井,挑水等辦法抗旱,對受旱較輕的也要及時做好保濕保墑護苗工作;對種秋植蔗的地方,要抓住砍收前茬后土地較濕以及可能有短時間降雨的有利時機,抓緊犁耙好蔗地,及時種好秋植蔗。
蔬菜積極推廣使用營養杯或漂浮集中育苗、采用遮蔭技術,確保秋季菜用苗;已種下的可采取漫灌或“跑馬水”灌溉,或挑水進行植株澆灌;
除此之外還要積極推廣增施有機肥、保水劑,微灌、滴灌、輪灌等生產技術措施,充分發揮耕作節水、生物節水、化學節水、集雨節水等綜合配套技術措施在抗旱中的作用。
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具有營養吸收快、養分利用率高的特點,既能補充一定的水分,又能提高抗旱防寒能力,增強稻株的活動,增加千粒重。因此,對目前正處于灌漿的田塊,要進行2~3次的根外追肥,可噴施600~800倍尿素溶液或800~1000倍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也可以葉面噴施“旱地龍”500~600倍液或“噴施寶”1000~1500倍液,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避免出現“災后災”。
改種、補種
根據旱情發展狀況,提早作好準備,無法補救或還沒有播種的,應及時改種、補種耐旱性較強的如秋大豆、蔬菜等“短、平、快”高效經濟作物。
畢家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