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航天工程育種研發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抓緊嫁接圣女果苗,為即將到來的“冬種”做準備。 海南日報見習記者 劉笑非 攝
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航天工程育種研發中心,占地88畝,數座大棚坐落其間。在外人看來,“航天工程”幾個字,無形之中拉遠了研發中心與周圍建筑的“距離”。實際上,近幾年來這里研發培育出的育種苗和農作物,早已經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里,甚至已經擺上了餐桌。
成果:提高產量,培育新品種
“你看,11梳,比普通的香蕉樹產的8梳提高了不少。”海南航天工廠育種研發中心技術總監李維國指著碩果累累的香蕉樹告訴記者,低矮的果樹上,大把的香蕉壓彎了樹枝,不得不用木棒支撐著。“這一批改良品種香蕉,用的是‘神舟六號’飛船搭載的種子,經過多年培育才開始推廣。”
“我們公司的西瓜,不僅個兒大,水多瓜甜,而且種植穩定。”文昌西瓜種植大戶梁亞寬說。“當初聽說要建航天育種研發中心,梁亞寬主動找到了我們要求合作,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本地居民對航天育種的期待和認可。”航天育種研發中心辦公室主任周天宇告訴記者,目前研發中心已經在本地推廣了適合海南氣候條件的農作物12種,其中就包括了梁亞寬的西瓜種子。
據記者了解,在今年6月發射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上,還搭載了研發中心技術人員精挑細選的12種作物,目前種子已經回到了海南航天育種研發中心,正在試驗育種。“育種的時間可長可短,但至少也需要數年時間,這樣的工作馬虎不得,新的品種一旦創制并獲準進入市場,我們會第一時間進行推廣。”李維國說,目前在海南推廣開的航天作物包括青椒、西紅柿、南瓜等,普通民眾已經能從超市里買到航天種子種出的果實。
突破:用航天科技優化種植模式
海南一直是全國的冬季瓜菜種植基地,但生產的蔬菜大多供應外地,本地消費還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地蔬菜。一旦遇上臺風天氣,海南蔬菜價格便會直線上漲。“這與農民的種植理念有關,冬季蔬菜種出來能賺錢,夏季種植蔬菜生長周期長,價格也偏低,許多農民都選擇種瓜果。”李維國說,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發中心也做過一些嘗試。
“通過航天育種以及嫁接技術,在研發中心大棚內培育出一批種苗,農戶可以直接向我們購買幼苗栽種,加強防雨措施后,20天即可收獲!”李維國所說的,并非只是計劃,而是已經開始實踐的“航天蔬菜工程”。去年夏季,總計80萬株葉菜種苗被來自海口、文昌等市縣的菜農買走種植,反響良好。
截至今年9月,菜農向研發中心預定的葉菜種苗已經突破200萬株,“冬種”的圣女果苗也接到了100株訂單。記者也在生產車間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嫁接菜苗,偌大的育苗車間圣女果幼苗正在茁壯成長,加緊為“冬種”做著準備。“目前我們推廣進入市場的,都已經在北方試驗育種多年的優良品種,生長周期短,抗病性強。”周天宇說,通過研發中心的設施優勢,幫助菜農轉變傳統的種植模式,引導菜農轉產。
未來:開發觀光休閑農業
在海南航天工程育種研究中心的設施里,一個掛著“景觀溫室”牌子的大棚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周天宇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專門為游客參觀而建的一座溫室,下一步我們將所有的育種成果在此展示。”
海南航天育種研發中心所在的東路鎮,還擁有葫蘆村、龍泉鄉園等生態景點。文昌市旅游委主任薛向文告訴記者:“航天文化是文昌目前發展的主題,但只有把航天主題和生態人文結合起來,才能吸引更多的目光。”依托本地優越的生態環境,結合航天育種的科普示范效應,未來將打造以航天育種科普基地為主的觀光休閑農業。
如今,借助著航天相關的產業,這個曾經離我們很遙遠的詞匯,正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超市里,能買到航天育種的蔬菜瓜果,假日出行既能參觀航天城、航天主題公園,還能在尋常農家吃到本地出產的“航天菜”。不久后的2014,文昌越來越值得我們期待。(見習記者 劉笑非 通訊員 黃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