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楊丹丹 通訊員 汪永安) 近日,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的一塊玉米高產(chan)示范田刷新(xin)了安(an)徽(hui)玉(yu)米栽培的高產(chan)紀錄。經安(an)徽(hui)省(sheng)(sheng)農委、安(an)徽(hui)農大(da)、安(an)徽(hui)省(sheng)(sheng)農科院專家(jia)組(zu)的現場測產(chan),該示范田種植(zhi)的隆(long)平206夏玉(yu)米畝產(chan)達(da)916.64公斤。
據悉(xi),安(an)徽省玉(yu)米(mi)播種面積達(da)1600萬畝,但平(ping)均單產(chan)不高(gao),2012年全省玉(yu)米(mi)平(ping)均畝產(chan)僅為346.5公斤。為充分發(fa)掘該省玉(yu)米(mi)種植潛力,近年來,安(an)徽省農科院煙(yan)草所玉(yu)米(mi)研(yan)究(jiu)中心組織科研(yan)人員,進行(xing)“夏玉(yu)米(mi)800公斤以上高(gao)產(chan)栽培技術體(ti)系”研(yan)究(jiu),2012年在利辛縣(xian)永興鎮創(chuang)造了畝產(chan)808.2公斤的高(gao)產(chan)紀錄。時隔一(yi)年,這一(yi)紀錄被再次刷新。
專家介紹,此次玉米大幅增產的秘訣是科研人員根據示范點的生態條件,選擇合適的優良品種,制定科學的技術路線,集成土壤深松、增加密度、平衡施肥、保綠防衰、成熟收獲等核心技術。安徽省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示范點首席技術專家王世濟告訴記者,用傳統方法,每畝種植玉米3000~3500株,而新技術大幅提高栽培密度,每畝種植6500株,種植時松土的深度由原來的30厘米增加到50厘米。同時通過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治新技術達到玉米植株保綠防衰的效果,使玉米棒子成熟時,秸稈仍郁郁蔥蔥,持續供給充足養分,從而達到大幅增產的目的。經測算,新技術栽培玉米,每畝要增加種子、肥(fei)料成本100元(yuan),但由于產量(liang)增加一倍左右,去(qu)除成本,畝均增效(xiao)可達千(qian)元(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