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農村報訊 記者 吳滿 談廣西水稻,不得不提博優系列,不育系博A從成功選育至今,累計推廣面積1.9億畝,主導了水稻產業的兩次革命。有人說博優是永遠難超越的神話,也有人說博優的光環已經褪去,我們應該展望未來。
博優的經歷折射出一個道理:無論如何,水稻品種發展歷程的關鍵詞是變革,而值得我們去追溯和探究的是“為何而變”。
博優系列的兩次革命
歷時9年,王騰金終在1986年育成不育系博A,這個親本一面世就讓水稻種植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博優64正式通過審定是在1989年。不過,在育成到通過審定的三年時間里,民間就以“試種”的名義推廣了390萬畝(當時對試種面積還沒限定),可見行業對該品種認可程度。
通過審定后,在1990年一年時間里,博優64的推廣面積就突破1000萬畝,這在水稻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當時博A系列的產量還不是很高,王騰金就在改良博A上做文章,并在1996年選育出博ⅡA,大大提高了博優系列雜交水稻的產量, 讓博優系列的推廣再上一個臺階。
王騰金認為,稀缺性和突破性地解決了產業難題,是博優系列得到大家認可的主要原因, “目前許多品種的親本都有博A的身影。”
米質當道
培育雜交水稻原本的目的是提高水稻產量, 以解決百姓糧食問題,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米質也開始有了追求。
從2003年開始,市場上涌現出不少米質優的雜交水稻品種,如中浙優系列和Y兩優1號,至今在廣西都是占據主導品種的前兩位。但是,它們并非可以一家獨大,市場上許多品種不斷地向它們發起挑戰,這也是《種子法》出臺后種子市場
經營主體數量增多的體現。
當稻種企業的選種方向開始細化,水稻品種便變得豐富和專業,而百姓的“眾口”變得更加難調,于是造就了當前廣西稻種市場百家爭鳴的局勢。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前十的品種不足廣西市場容量75%, 而雜交玉米的前十占據了全區市場總份額的90%以上。
再看近三年廣西雜交水稻排行前十的主導品種,無一例外是米質當頭,但各領風騷,并有很強的區域性。
尋求差異化競爭
育種家和消費者對米質的追求沒有止境,這讓米質優的宣傳變成了另外一種同質化競爭。
聰明的商家抓住了特色米在市場上進行宣傳,如廣西綠海種業的“野香優系列”,這兩年在廣西市場上大受好評,時有售罄的消息傳出。用該司羅經理的話, “就是將市場上無人認領的野孩子領回來養活了。”
開放的廣西稻種市場容納了全國的稻種企業,種企激烈的競爭導致了品種新陳代謝快速,也養成了經銷商和種企的喜新厭舊癥。而種企也找到了另一種差異化競爭的方式——拼取名,目的是搶喝“頭啖湯”。
據湛江一稻種經銷商說,Y兩優系列在廣東當了好幾年的“貴族”,但它們在廣西的高檔年景不會超過兩年。因為廣西市場上的Y兩優系列品種泛濫,農戶根本無法識別,也不會買賬,稻種價格自然賣不起價。
然而,“野孩子”不常在,廣西有些企業開始從社會需求著手,看中目前農村勞動力稀缺的現狀,定下粗放管理的“懶人稻”育種方向。這次,廣西水稻的品種將會“因何而變”,下一站的水稻育種方向在哪里?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