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下午,一場大雨過后,記者來到墾利縣永安鎮十四村,只見這里田間地頭大小排水溝內水滿難泄,棉田里幾乎都有積水存在,部分棉株壞死,田中散落著被暴雨沖掉的棉花花蕾。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八成 據東營市氣象臺張洪衛臺長介紹,今年以來至7月30日6時,全市平均降水量590.7毫米,較常年偏多83.2%。
八成以上棉田受災
7月23日下午,一場大雨過后,記者來到墾利縣永安鎮十四村,只見這里田間地頭大小排水溝內水滿難泄,棉田里幾乎都有積水存在,部分棉株壞死,田中散落著被暴雨沖掉的棉花花蕾。棉農王學軍和妻子正在棉花地里排水。雖然排水工作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但地里的積水還有三四厘米深。王學軍看著眼前浸泡在水中的棉花惋惜地說:“估計這15畝棉花至少減產一半以上。”
同在墾利縣,黃河口鎮興無村幾乎家家戶戶種棉花,全村種植面積1600畝左右。記者看到,這里的棉田同樣出現了排水不暢甚至積水倒灌的情況。墾利縣農業局農技中心張華祥解釋,由于地勢平坦,積水完全排干需要2至3天的時間。
老魏是興無村的種棉大戶,他無奈地告訴記者:“我今年種了120畝棉花,不計人工成本,光種子、農藥、肥料、地膜投入現在已有6萬多元,今年雨水來得早,下的又這么集中,花都被沖掉了,今年基本要絕收了。”該村另一劉姓村民稱,自己種植的30畝棉花受本次澇情影響,產量估計不及往年一半。
記者從東營市農業局了解到,截至7月29日,全市農作物受災面積達到281.56萬畝,成災面積為205.92萬畝,絕收面積達89.10萬畝。其中棉花受災面積已達到183.16萬畝,約占種植面積的85%;成災面積137.6萬畝,約占種植面積的64%。
降水量較常年偏多八成
據東營市氣象臺張洪衛臺長介紹,今年以來至7月30日6時,全市平均降水量590.7毫米,較常年偏多83.2%。6月份進入汛期以來,全市平均降水468.3毫米,比歷年平均同期偏多108.6%。河口區、廣饒縣入汛以來降水量更是達到1970年以來歷史第一位,利津縣為第二位,墾利縣為第五位。
張洪衛分析,今年降水量偏多的主要原因與今年副熱帶高壓有關。東營市位于副熱帶高壓的西北影響地帶,由于今年副熱帶高壓一直很穩定,所以一旦受弱冷空氣影響,與暖濕氣流相遇便會造成降水。
墾利縣農業局農技中心的張華祥告訴記者,自7月9日開始多次降雨,且雨量大、持續時間長,致使棉田土壤水分飽和,雨水下滲速度變慢,導致田間積水,形成“泥澇”,這會影響到棉株根系呼吸,導致棉花的生長受到影響甚至死亡。
另據東營市水利局農水科陳科長介紹,東營現有的排澇系統大部分建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普遍規模偏小、建設標準低,有的年久失修,淤積嚴重;由于連續多年干旱,群眾普遍產生盼水、惜水、惜地意識,許多田間排水溝被毀壞、填平,用于種植莊稼,致使許多田間工程有灌無排,缺乏配套的排水系統及建筑物,導致雨后排水不暢。
除此之外,東營棉花今夏受災嚴重還有一重要原因:春季氣溫持續偏低,棉花種植晚,往年本已坐桃的棉花此時正處于花鈴期,又恰逢雨季提前,大風及持續降雨惡劣天氣將花蕾打落,棉花無法坐桃,即使棉株存活,最后產量也會大受影響。
棉價整體不會有大變動
東營土地堿化比較嚴重,棉花因其耐鹽堿性,成為全市種植比例最大作物。目前,東營棉花種植面積215.4萬畝,是全省最大的棉花種植區。近三年來,東營平均年皮棉總產17.6萬噸,占全省的23.3%。山東則是全國第二大產棉區,近三年來年平均皮棉總產75.3萬噸,占全國的11.8%。
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最大產棉區的新疆,今年受低溫、降雨、冰雹等因素影響,棉花減產已成定局。據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統計,今年新疆棉花減產最高可達10%。
我國主要產棉區相繼受災,是否會對今秋棉花價格造成影響?據東營市農業局棉站站長苗興武分析,持續降雨天氣確實給處在花鈴期的棉花帶來很大影響,今年東營市棉花產量肯定會下降。他建議,棉農應積極做好澇后補救工作,如排除田間積水、中耕松土散墑、追施速效氮肥、防治病蟲害等,最大限度將減產量降到最小。
苗興武分析稱:“由于2012年國家收儲棉花量大,庫存充足,而國內紡織企業經營相對困難,且短期沒有好轉跡象,國內棉價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很小。再加上國家收儲政策作支撐,也不會有大幅下跌,棉價整體水平不會有大的變動。”另外,國家發改委今年四月份公布了《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預案》綜合考慮保護棉農利益、保持紡織出口競爭力等多方面因素,確定2013年度棉花臨時收儲價格為標準級皮棉到庫價格每噸20400元。他建議,廣大棉農屆時應及時關注市場信息,適時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