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同勤
滑縣白道口鎮黃村人承包耕地260畝
本報記者秦名芳通訊員肖文超文/圖
5月27日,記者走進產糧大縣滑縣,采訪了該縣白道口鎮黃村種糧大戶于同勤。
又是一個豐收年
“從現在看,小麥長勢比去年要好,如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于同勤站在自已承包的260畝耕地里一邊查看苗情,一邊對記者說。
2004年,于同勤貸款10萬元,從30多戶農民手中承包了130畝耕地,前兩年,他又以每畝900多元的價格承包了130多畝耕地。
承包地多了,僅靠人力不行,老于先后投入10多萬元,購置了聯合收割機、秸稈還田機、帶耕犁的拖拉機、玉米和小麥播種機等農業機械,種地實現了機械化。
“過去糧食產量低,除去成本也就不剩啥了,現在種地靠科技,施肥、噴藥、澆水講科學,不僅節省了成本,還提高了糧食產量,過去一畝地能打800多斤,現在能打1000多斤,收入也高了。”于同勤介紹說。
老于靠種糧一年純收入10多萬元,前不久老于花33萬元買了輛大卡車讓大兒子跑運輸,還買了輛面包車用于日常出行,他家里的冰箱、電腦、液晶電視等一應俱全。
“這都是種糧給俺帶來的,現在生活是越過越滋潤。”老于發自內心地說。
盼望糧價更給力
“現在像你這樣的種糧大戶,生產經營過程中有什么困難?”記者問老于。
“主要是種糧收入比以前少了,近年來農用物資一直漲,就拿尿素來說,兩年前1袋90多元,現在120元左右,1畝地施一袋尿素就要多支出近30元。俺主要繁育小麥種子,兩年前1斤1.6元,現在2元左右,一畝地種子、農藥、化肥等開支一年大概需要800元左右,加上900多元土地流轉費用,一年一畝地凈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老于給記者算起了種糧賬。
“種的地多了,就需要雇人,比如澆地需要雇三四個人,收割時需要雇七八個人,過去用工一人一天60元,人還好找,現在一天工資開80元都找不來人。”老于向記者訴說種糧的難處。
“種糧想要收入高,就得有規模,去年俺想再流轉100畝地,可是一問流轉費用,一畝地要1000斤小麥,這樣算起來就不劃算了,俺也沒有再說這事。”說起不斷攀升的土地流轉費用,老于很無奈。
“要是糧價更給力一點,農資價格再降一點,國家在貸款、購置農機具等方面向咱種糧大戶傾斜一點,種糧的收益會更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會更高。”最后,老于讓記者多為種糧農民呼吁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