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靜)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儲成才課題組,通過大規模篩選種子萌發(fa)缺陷突變體,鑒定和克隆(long)了一個(ge)編碼B3結構域的抑制因子GD1。相關研究成(cheng)果日(ri)前在線發(fa)表于《植物雜志(zhi)》。儲成(cheng)才課題組博士生郭曉黎、候(hou)曉梅和副(fu)研究員方軍為共(gong)同第一作者。
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為解析禾谷類作物種子萌發的分子調控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因而對水稻種子休眠和(he)萌發(fa)的分(fen)子設計育(yu)種具有(you)重要意義。
據介紹,休眠和萌發是種子發育進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受遺傳因子調控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在以往研究中,科學家通過對雙子葉模式植物擬南芥進行研究,認識到一類含B3結構域的轉錄因子FUS3、ABI3和 LEC2等可參與調控種子成熟過程。另一類含B3結構域的轉錄抑制因子VAL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可抑制種子成熟相關基因的表達。由此,科學家們認為,含B3結構域的轉錄因子在精細調控種子從成熟到萌發的進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們對單子葉植物,如禾谷類作物水稻、玉米、小麥等種子成熟(shu)萌發的(de)調(diao)控機制知之(zhi)甚少。
該課題(ti)組(zu)則通(tong)過(guo)(guo)實驗證明,正常情況下,GD1可通(tong)過(guo)(guo)抑(yi)制另一個含B3結構域的(de)轉錄(lu)因(yin)子(zi)OsLFL1的(de)表達,調(diao)控(kong)(kong)植物激素赤霉(mei)素合成和降(jiang)解基(ji)因(yin),即通(tong)過(guo)(guo)調(diao)控(kong)(kong)赤霉(mei)素的(de)含量,控(kong)(kong)制種(zhong)子(zi)從成熟到(dao)萌(meng)發的(de)進(jin)程。
《中國科(ke)學報(bao)》 (2013-05-06 第4版 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