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政協農業界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拿著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探討“三農”話題,當談到科技和種業發展時,一下激發了委員的興趣和討論的熱情。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研究員薛亮委員發言:“我是搞農業科研的,比較關心和農業相關的東西。有個現象必須說一下,跨國種業公司進入中國,對我國民族種業形成了嚴峻挑戰。”
薛亮繼續說:“我們國家是農業大國,但是種子絕大部分是外國公司的洋種子。這些年種業科技發展,也有不少科研成果,為什么外國種業公司能搶占我們種業市場呢?農作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根本。掌握良種市場,就掌握了農業競爭的主動權。目前,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知識產權的基因大部分由跨國公司開發和掌握。我們在座委員就有研究生物育種的專家,比我了解得多。”
廣西區副主席陳章良委員曾任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他接過話來:“我們在生物育種科研上與外國種業有差距,但更大的差距在于科研應用,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轉化,慢慢也就越來越落后了。”
薛亮說:“的確是這樣的。目前,我國商業化育種機制尚未形成,根本原因是產學研嚴重脫節。我們說產學研結合說了很多年了,但實際情況是研發轉化效率太低。”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伍躍時一聽,馬上搶過話題:“政府應該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商業化研發機構建設,我們和跨國企業在研發實力上有巨大差距。鼓勵企業研發、產業化,培育企業創新能力,對民營企業不能差別對待。我講個真實例子,財政一部分資金要獎勵給育種企業,一聽我們是民營企業就不給了,最后給了一個中字頭的央企。但實際上,在水稻育種方面,我們的研發更有優勢。”
薛亮說:“我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建立協調機制,統籌推進種業科企合作發展,整合種業科技資源,探索建立組建大型農業科技研發聯合體或科技企業集團。另外,國家應加大資金項目投入,加強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建育種研發、繁育平臺和基地。”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馬忠明委員表示贊同。他說:“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強科技轉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