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就是按照“綠色植保”理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用農業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及精準用藥等技術,從而達到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害,確保農作物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突出其對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保障和支撐作用。
1、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策略及具體途徑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策略是以“生態為中心”,具體途徑是采用“預防控制為先導,產品安全為標準”的植保技術。它不是以病蟲草為主體實施防控,而是從病草蟲發生的生態因素出發,系統協調環境因素,創造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蟲草害發生流行的生長環境,使農作物因健壯生長而抗病。農作物病蟲是一種自然生態,當病蟲草害發生危害時,也就意味著它的能力超過了作物的抗病力,生態發生了不平衡。
2、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原則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要求防治行為遵循“安全防治”的原則,達到三個安全:生態安全、作物安全、人的安全。
(1)生態安全
首先防治行為不能破壞生態,應先考慮維護生態的平衡;其二是使用化學農藥時要按規定使用,必須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否則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破壞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另外,使用化學農藥還涉及一個重要的安全問題便是保護害蟲的天敵。
(2)作物安全
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農作物的生產安全,一方面是農產品的品質安全。
防治病蟲的目的是維護作物正常健康生長,如果防治后病蟲被控制了,而作物也受到傷害,就不是安全防治。生產中最常見的就是大劑量連續用藥而引起農作物葉片老化,葉片發硬、變厚,光合能力下降,引起植株衰弱,落花落果等現象。
近年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農產品不光需要數量,還要求品質、風味好,營養成分高,外觀色澤好。要達到這個層次,除了肥、水、光、溫的協調,病蟲防治的科學性尤其重要。如果使用農藥時不注意濃度、溫度及時期,將引起乳突果、畸形果、裂果等,外觀色澤將嚴重受到影響,農產品的品質也將大大下降。
(3)人的安全
農藥主要由三條途徑進入人體內:一是偶然大量接觸,如誤食,二是長期接觸一定量的農藥,如農藥廠的工人和農藥使用者,三是日常生活環境接觸和食品中的殘留農藥,后者是大量人群遭受農藥污染的主要原因。環境中大量的殘留農藥可通過食物鏈經生物富集作用,最終進入人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