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執行:《農財寶典》記者 李曉芬 吳滿 項棟梁 惠婷婷
目前,外資已經滲透到了中國市場的各個行業。如果按國際通行的外資市場控制率警戒線標準(通常為20%,一般行業為30%,少數競爭性行業50%)來衡量,亮紅燈的行業已經很多很多了,比如化妝品、日用品、超市等。
種業差不多算是外資最后進入的一個行業,但如果不是受外商投資政策限制,或許早已亮起了紅燈。從某位農戶使用上第一粒外資企業提供的種子開始,外資便快速涌入進來。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共有35家跨國種子企業在農業部注冊,其中經營玉米的有5家企業,經營棉花的有2家,其余28家主營蔬菜和花卉,不少跨國公司在中國注冊成立分公司,或與國內種企共同投資成立合資公司。
廣闊的市場空間是外資進軍中國的主要動力,至今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目前,中國種業市場已達1000億元,是僅次美國的第二大種子市場。外資對不同作物種子市場的控制并不平衡,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鄧光聯表示,國外種子公司已經占據了我國9%的玉米、65%的向日葵、95%的甜菜和大部分高端蔬菜、花卉種子市場份額。
外資進入中國種業有哪些模式?
最早以蔬菜和花卉種子作為突破口,跨國公司有的在國內設立辦事處或試驗站,有的注冊成立分公司或入股國內公司。公司類型包括在化工、醫藥等行業多元化經營的先正達、拜耳等,也有純粹的農業公司孟山都等,還有專營種業的公司,如利馬格蘭、瑞克斯旺、安莎等。
以逐利為目的資本進入,帶來怎樣的好處?
猶如鯰魚般激活了國內種子企業的活力,加快了行業整合速度,縮短產業發展歷程;促進國內企業提升自身能力,在品牌運作、企業經營管理、銷售管理等方面提供很好的學習機會;帶來了人才,有利于行業快速發展;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很有幫助。
然而,外資進入的負面效應卻不可忽視。
首先產業面臨安全問題,大量未被充分開發利用的育種資源流失出去;其次外企擠占國內市場,賺取巨額利潤,以杜邦先鋒為例,它獲取40%玉米種子市場利潤;最后一旦放開限制,極有可能會形成寡頭或壟斷,民族品牌或許消失,種子定價權喪失。
在中國種業市場,外資不能像在其他一些行業快速野蠻生長,不能控股與作物品種審定是外資進入糧食、棉花、油料作物的兩道“門檻”。近期,跨國糧商益海嘉里為躲避外資審查而“曲線”投資成立的5家“國產”種子公司,被責令整改,現已基本解散,益海嘉里也將結束種子業務。可見,中國種業對外資全面解禁尚無時間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