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洋種子”壟斷高端蔬菜種業市場嚴重影響我國利益的嚴峻形勢,山東省蔬菜育種領域的龍頭企業與科研機構2010年發起成立“山東省蔬菜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旨在建設以市場為導向、以蔬菜種業重點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平臺,整合蔬菜種業科技資源,加快成果研究、轉讓與轉化,全力提升國內蔬菜種業的整體競爭力。目前,該“創新聯盟”已經運行兩年,效果初顯。
困境催生“創新聯盟”
蔬菜育種企業與專家分析,國內蔬菜種業發展的困境首先是產學研分割嚴重,科研與推廣脫節。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蔬菜產業首席專家王淑芬認為,當前我國科研與市場脫離,一個新品種培育出來后,如何推廣存在銜接難題。如山東省農科院2000年研制成功的“魯厚甜1號”甜瓜種子,與外資種子相比具有適應性廣、肉質酥脆清香、耐儲運等優點,但之后10多年卻一直在“睡大覺”。
同時,我國種業市場集中度明顯不足,也深為業界詬病。專家介紹,目前我國持證種子企業有6600多家,大部分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市場侵權、套牌、仿制現象嚴重,優勢種業企業難以脫穎而出。
在此背景下,山東省蔬菜種業界走上了“聯合”。2010年年底,由山東農業龍頭企業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與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種子企業、山東農業大學等2家高校、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等6家科研院所共同成立“山東省蔬菜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創新聯盟”有成效
據了解,山東省蔬菜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后,相關各方至今已召開多次大型會議,一是企業借助科研機構的科研力量選育市場有廣泛需求的品種;二是科研機構的技術成果由企業負責推向市場。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興盛介紹,聯盟前兩次會議就確定進口種子替代戰略,針對進口種子價格高昂的實際選育新品種,在企業的試驗田試種,同時選擇聯盟單位已成熟的品種向社會整體推介,目前已選出幾十個品種展示。在此合作體制下,大批科研單位的優質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如山東農科院研制的“魯厚甜1號”甜瓜種子,在沉睡10年后終于蘇醒,被華盛公司購買推廣。
據介紹,山東蔬菜種業兩年來運營效果顯著。2012年5月16日,青州市科技局組織,聯盟理事長單位山東省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邀請省專家顧問團對公司育成的西葫蘆、甜椒、辣椒、黃瓜4類作物的8個蔬菜新品種進行了田間測產。經專家現場測產表明,上述育成新品種在產量、商品性等方面均優于同類作物進口品種,完全可以替代進口種子。2012年6月16日,由山東省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同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聯合舉辦的“山東省蔬菜種業聯盟優良品種展示會暨山東省蔬菜良種工程工作交流會”再次在青州召開。
2012年以來,“山東省蔬菜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了省級示范聯盟認定,該聯盟先后承擔了省“蔬菜良種繁育標準化綜合技術示范與推廣”、“蔬菜種子商品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科技型蔬菜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特色花卉新品種選育研究”等多個重大專項和科技發展計劃,獲上級無償資金支持近400萬元。該聯盟通過市場化運作,聯盟成員單位合作攻關,選育出蔬菜良種20個,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9個,省審定6個,進一步做強了民族種業。
推進種業產學研聯合
面對國內種業嚴峻的整體形勢,專家建議可采取加速推進種業的產學研聯合,強化種子市場監管能力,并對《種子法》部分內容進行修改完善等措施,加快我國現代種業發展。
王淑芬認為,在種業發達國家,育種業通常由公司實行研發與產品推廣“一條龍”模式,公司培養固定的研發隊伍,并提供雄厚科研資金支持;產品研發后,公司將產品推廣出去,獲得利潤,從而為科研繼續提供資金,形成良性循環。在我國,讓科技人員既研究又推廣并不現實,推動一些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加盟科研院所的研發,用科研成果為企業獲取相應經濟回報,將更有利于民族種業打開市場。因此,建立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種業創新戰略聯盟”尤為必要。
當前我國種業產業集中度、種子市場監管能力仍較低。相關人士建議盡快清理不合格企業,整頓種子市場秩序,規范品種管理,營造產業發展健康的市場環境。“只要把市場管理好,大企業自然就起來了。”李興盛說。
王淑芬等專家認為,新修訂《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和《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發布實施后,市場準入門檻明顯提高,品種管理逐步規范,建議逐步開展種子生產保險政策研究和試點,各地也應該盡快制定出臺種業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