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東北、黃淮海到西南的玉米產業帶上,外資種子企業基本完成了研發、基地和市場銷售的布局,搶占了大量優質資源,對于市場的掌控力將越來越強。國內玉米種業管理再不加快自主創新,很難說十年后我們還能剩下多少地盤。”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辦公室里,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張世煌指著墻上的地圖,話語中透著焦慮。
“誰控制種子,誰就掌握了現代農業產業競爭的主動權。”只有真正找到玉米種業的“病根”,早日開出對癥的“藥方”,我國種業才能不被吃掉,實現“與狼共舞”。
洋品種已占據我國玉米種子10%的市場份額
記者:近年來,洋種子大肆搶占中國市場,對此有人大呼“狼來了”,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一新形勢?
張世煌:近年來,國外種業巨頭不斷加速在中國市場的擴張,發展勢頭非常猛,就玉米來說,目前洋品種已占據了我國10%左右的市場份額。
對于外資的大舉進入,我認為應理性客觀看待。一方面,要看到洋種子確實帶來了新的生產元素。他們提高了玉米生產的機械化作業水平,節省了肥料和勞動支出,增加了收益。以“先玉335”為例,目前基本能夠做到一穴播一粒種子,這與國內品種一穴播三四粒的情況相比,大大節約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成本,對于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外資種子公司也豐富了我國的種質資源,更新了育種理念,給國內種業帶來了種質、技術、質量、服務、競爭和人才意識等,刺激了我國玉米育種技術和經營理念的更新與發展。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對跨國種業巨頭的大舉進入保持高度警醒。我國種業起步晚,基礎弱,雖然擁有本土化的資源、市場、價格和人才優勢,但跨國公司依靠強大的研發實力、雄厚的資金、人才優勢,成熟的市場運作技巧和先進的企業管理能力,已對我國種業構成競爭壓力。目前跨國公司已經在中國市場上完成了產業布局,一旦他們開足馬力進軍中國種業市場,我們的品種創新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都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一個縣僅玉米就有200多個品種,多數種子企業沒有研發能力
記者:在國際種業巨頭面前,國內種子企業顯得“弱不禁風”。差距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世煌:首先是品種“多亂雜”。目前,我國種業最突出的問題不是品種數量不夠,而是太多,一個縣僅玉米就有200多個品種,多到農民無法選擇。另一方面,真正好品種卻沒幾個,各地玉米高產創建中除了先玉335和鄭單958很難再選出更適合創高產的品種。
其次是企業“多小散”。與種業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種子企業數量眾多,但自身積累少,實力普遍較弱。目前,我國有6900余家種業企業,其中玉米種子企業大約有2000余家,但絕大多數種子企業沒有品種研發能力,即使有研發能力的企業也投入不足。大多數企業“只買不研”,有些甚至只向研究機構買新品種審定批號,投入市場的卻是傳統而可靠的老品種。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現行的品種審定制度和標準過于單一,過于強調增產潛力而忽視其他抗逆性指標,容易滋生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另一方面,現有育種資源和人才多集中在公共科研機構,而這些單位多以出論文、出成果為導向,忽視市場需求,追求短平快,而種質資源的搜集、整理與改良、創新等基礎性研究卻很少開展,造成每年有上千個品種參加區試,但真正能被市場認可的卻很少,科研生產“兩張皮”現象嚴重。此外,由于目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侵權行為時常發生但很難受到應有懲罰,導致大量種子企業缺少自主研發品種的創新動力,更多選擇模仿先玉335和鄭單958等既有暢銷品種,嚴重抑制了產業的競爭能力。
建立種業技術創新合作平臺,改革品種審定制度
記者:面對外國“狼群”的夾擊,我們應該如何突圍?
張世煌:跨國公司的競爭壓力已經不允許我們慢條斯理,需要跨越式發展。我們應放開眼界,把注意力聚焦在發展核心競爭力上。與其專注市場保衛戰,不如臥薪嘗膽,發展育種的核心技術和產業能力建設。提高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改革種業有相關的科技管理體制。如果不觸動體制,僅僅在技術層面進行改革,仍難提高種業的核心競爭力,難把企業做大做強。
首先,要加快農業科研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公益性研究機構退出商業化育種,同時改革科研立項機制和考評機制,強化基礎性、公益性研究。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國種子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應盡早建立公益性科研機構、大專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種業技術創新合作平臺、對接機制和優惠政策,推動種質和技術轉移,以促進種業創新能力成長。
其次,改革品種審定制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種業技術創新,杜絕剽竊式育種,要從改革品種審定入手。現行審定辦法扼殺科技創新的積極性,改革品種審定制度是決定我國種子企業生死攸關的重要舉措。只有徹底改革審定制度,代之以注冊制,同時建立產品責任追究制度,才可能激勵育種者的創新積極性和促進我國種業大發展。另外,要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和侵犯知識產權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只有建立公平競爭機制,才能保障創新,促進我國大型種業企業的迅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