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通過政策發力、科技支撐、機制保障,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糧食首次連續九年增產的奇跡之后,發展現代農業迫切需要培育出高產穩產、高抗廣適、適合機械化的突破性大品種,迫切需要保障種子數量和質量安全,迫切需要以現代技術武裝種業。
針對目前我國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機制尚未建立,科研與生產脫節,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創新能力不強;種子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育種資源和人才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2011年4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首次把農作物種業提升到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的高度,首次明確了企業是種業發展的主體,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加速推進種子企業兼并重組,盡快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打造一批現代種業集團。
《意見》出臺一年多,我國種子企業能否擔當起這個重任?記者走訪了湖南、湖北、河南、北京等地的種子企業,令記者欣喜地看到,《意見》的出臺,恰是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大江南北的種子企業正在破繭成蝶!
配角變主角 信心遠比黃金重

隆平高科總裁彭劍光對記者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意見》的出臺,給種子企業指明了方向,吃下了定心丸,信心倍增。一年多來,公司建立了以分子生物技術和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的技術平臺、生態測試和農藝性狀測試組成的測試網絡等較為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率先完成了從依托研發到自主研發的轉變,改變了“中國種子企業基本無科研”的歷史;投資800多萬元建設了種質資源庫,成立了由營銷、制種、加工、科研、管理等人員組成的“育種方向決策委員會”,逐步形成了體系化育種的格局;投資3億多元建成了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水稻、玉米種子全自動生產線及倉儲檢測中心,使公司種子加工和貯存能力從4000萬公斤提高至1億公斤,極大提高了供種保障能力。今后公司將加大研發投入,使其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0%,力爭通過5年的努力,實現“中國種業第一、世界種業十強”的奮斗目標,并率先實現雜交水稻產業全面升級。”

“以前對企業來說,不是玻璃門,就是旋轉門,常碰彈簧門,總之沒門兒,而今配角成為了主角,振奮!”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閆永生感嘆道。在政策的鼓舞下,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完成了官渡園區新區一期工程建設;投資3400多萬元建成了擁有兩條年加工玉米種子1萬噸、小麥種子2萬噸的加工生產線的河北子公司藁城加工中心;今后還將投資3.5億元,用于建設5萬噸高純度種子繁育及加工項目、農作物種子研發中心項目和40萬噸種子專用肥項目。
大北農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物技術中心經理呂玉平透露,未來5年集團將投資7億元建立玉米、水稻的種質資源評估與育種研發體系,投資6億元創建先進的良種生產與加工體系。

據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尚泓泉介紹,2011年以來已投入2000多萬元,在鄭州種子加工中心新建2條全自動現代化種子加工生產線;計劃再投資2.7億元,在甘肅省張掖市再建一個具有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的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開工。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