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開斌在田間檢測試驗數據。

"楚粳28"更適合在云、貴、川等海拔1500米至1850米的粳稻區種植。因為該區域內光熱資源條件好,晝夜溫差大,因此利于水稻高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特寫
不怕死的老頭
2009年,正值“楚粳28號”大面積推廣,李開斌發現左眼的視力正在下降,“變得模糊起來,出大太陽時在田間工作,左眼基本上看不清楚。”2010年6月份,李開斌被醫生告知:腦袋里面有腦膜瘤,要做開顱手術。
6月底做手術,9月份稻田里的水稻要收獲了,他堅持跑到田里面選種。“那時候,李老師的傷口都還沒完全好,出汗浸到傷口很容易感染,如果是我,我不休息個一年半年,不會出來。”跟隨李開斌25年,阮文忠最佩服李開斌的莫過于這次。
難留下的年輕人
李開斌很多時候也無奈:“一個品種的培育需要8到10年,我做了這么多年,對每一個環境都了如指掌,我要說不去看,沒準前幾年的功勞就白費了。”這句話背后,反映的是他們這個團隊年輕人經驗不足。
“水稻研究需要長久積累,我們這個團隊,最年輕的工作人員有30多歲,5年的工作經驗。但是這幾年,能留下的年輕人很少,太累,周期性太長。”李開斌的團隊每年都會招研究生,前年剛剛招進來的研究生工作一年之后就走了。而因為經常要下田,這個團隊基本上不招女性。除非愿意扎根在楚雄,否則沒人愿意一輩子干這個活計。
“不要拿我和袁隆平比較,兩者沒有可比性。”
11月23日,楚雄東郊青龍橋水稻種植基地內,一個月前,稻谷收割后殘留的稻樁上又發出了新芽。一直被李開斌用作拐杖、測量儀的竹竿隨著稻谷收割完畢,被扔在田埂之上,顯得有些靜默。
李開斌無暇去管稻田里這些沒用的稻苗,也沒有時間去收拾用了十多年的“金箍棒”。這一天,農業部要來檢查“超級稻”培育情況,他要全程陪同。溫室里已經拔苗的稻禾,也需要他每天去看一看。他還要在12月底之前,將這一年的試驗材料全部寫完上交。
去年12月被媒體報道,稱他所培育的水稻百畝片平均畝產達977.07公斤,超過袁隆平的百畝平均畝產926.6公斤。自此,他又多了一件事情:不停地接受媒體采訪。
他不停地解釋“兩者的水稻品性不同,沒有可比性”,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喜歡從產量上將他與袁隆平作比,并稱他為“云南的袁隆平”。面對網友質疑“世界紀錄怎么這么好破”,他則告訴記者:“紀錄都是真實的,只是抽取的試驗田里面的水稻測量,如果農民種植,肯定達不到紀錄那樣的產量。”
現在,他不想再解釋。他很忙,他希望盡快地將只能在海拔1500米到1800米才能種植的“楚粳系列”進行培育,推廣到平原地區。原因很簡單,“我們和袁隆平的水稻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