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一場秋雨過后,在南樂縣元村鎮古寺郎村家樂種植家庭農場,200畝的高油酸花生“豫花93”長勢喜人。農場負責人袁國占俯身,雙手握緊植株靠近根部的粗桿,發力拔起兩把花生,但見密密麻麻的果實,顆粒飽滿。
“以前種植的花生產量只有五六百斤,這兩年種植了省農科院的新品種,品質好、生長快、成熟早,畝產達千斤左右。”袁國占難掩內心喜悅:“從種到收,專家盯得緊著呢,怎么選種、施肥、澆水、防病,比俺們都操心!”
更多的科技成果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當天,在南樂縣召開的省農科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省農科院發布15項重點科技成果,并與南樂縣政府簽訂《主要糧油作物整縣制大面積單產提升合作協議》。
在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省農科院與12家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包括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高油酸花生單產提升、速凍食品加工技術、低GI烘焙食品加工技術、豇豆干制加工技術等。
事實上,濮陽市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有優勢。“濮陽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意見》,成立由市級領導任鏈長的產業鏈工作推進專班和領導分包項目制度,逐鏈制訂‘四圖譜六清單’,加速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在全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研討會現場,濮陽市副市長張宏介紹。
燴面是河南的美食。為讓消費者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吃上老家的味道,我省一些企業致力于方便燴面加工制作。但機制燴面做成袋裝速食產品后,煮面時容易粘連,口感也大打折扣。
“省農科院專家團隊幫助我們改進了生產工藝和配方,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的粘連問題,極大提升了產品口感和穩定性,降低了損耗,贏得了更廣闊的市場和口碑。”主打方便燴面的都市紅高粱(南樂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占奇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
在消費市場不斷升級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食品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技術突破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和李占奇一樣,濮陽市增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理想也因受益科技成果轉化而振奮不已:“我們成功實現了低GI水餃、低GI小籠包、低GI餛飩等省農科院功能性面制品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產品競爭力提升的同時,破解了餡料出水等行業共性難題!”?
何為低GI?“就是低生糖指數,這一面制品加工關鍵技術,我們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利用淀粉改性技術,結合特殊高活性雜糧品種,采用藥食同源原料開發適合高血糖人群適用,具備口感好、緩消化、慢生糖特點的食品。”省農科院加工研究中心糧食室主任張康逸自豪地說。
“通過省農科院指導先后攻克速食機制面防粘連、改善水餃素餡出水等技術難題,推廣最新農業生產技術,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在福堪鎮建立豇豆產后干燥生產線,培育出‘福堪干菜’農產品品牌。”南樂縣縣長魏志峰說。?
有這樣一組數據印證了南樂縣作為院縣共建的受益者:輻射帶動25萬畝優質小麥、花生生產,品種布局逐步優化升級,鄭麥1860、豫花93等良種覆蓋率明顯提升,11個西紅柿優良品種、豫綠豇1號和豫綠豇2號等新品種得到大面積推廣;幫助面制品企業制定團體標準近10項,增效6%以上;瓜菜機械化生產率達95%,綠色防控實現全覆蓋,化肥農藥減施20%以上……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院縣共建的目標。目前,不僅在南樂縣,省農科院已經與全省15個縣開展院縣共建,23家院直研究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遍地開花。?
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三產如何融合高質量發展?目前縣域三產融合面臨怎樣的現狀、問題與挑戰?研討會上,部分院縣共建縣、有關企業以及合作社負責人暢所欲言,河南科技學院教授陳轉青、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教授梅星星,中原食品實驗室副主任、河南省食品學會副理事長陳歷水等專家圍繞問題與挑戰逐一進行分析,并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或建議。
“產業立題、企業出題、科技答題、市場閱卷,我們正在構建的這種深化院縣雙方成果轉化閉環共建機制,使科研成果更貼近產業需求,隨著‘專家團隊+示范基地+新型主體’的成果推廣模式不斷完善,讓專家下沉、讓技術落地,持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業化,不斷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省農科院副院長李秀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