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屬政策扶持的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具備自主創新能力,較早介入兩系法雜交水稻制種領域。公司在上市前即形成了較為齊全的雜交水稻品種線,涵蓋中稻與晚稻、兩系與三系,其中優勢品種“新兩優6號”被農業部賦予首批超級稻稱號,2009年度推廣面積已排名全國第二。
做大做強水稻種子
自身研發已被驗證
公司在雜交水稻育種方面具備較強研發實力,擁有一流的育種專家資源,并在海南、安徽建有科研育種、親本繁殖基地。目前公司擁有自主產權雜交水稻品種22個,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品種保護權9項,承擔國家及省市重點項目10余項。
2006年以來,公司已有7個雜交水稻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包括兩個三系品種和五個兩系品種,國審數量在中僅次于。其中,2007年審定的“新兩優6號”更是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一批超級稻推廣品種,也是全國三大稻區之一——長江中下游地區兩系雜交水稻的主要推廣品種。
外部收購如虎添翼
通過一系列收購與合作,公司收獲一批水稻品種的經營權,其中包括六款國審品種。
收購四川竹豐種業,公司獲得竹豐系列、西南科大系列品種十余個,有效拓展公司在西南片區的銷售市場;通過與新強種業聯合成立荃銀欣隆,公司獲得三款兩系雜交水稻品種,加強公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優勢;通過收購華安種業,公司獲得七款水稻品種的使用權,加強省內優勢;此外,公司還購買了譚兩優143、五山絲苗的獨占使用權。
除水稻品種外,通過收購公司還獲得諸多研發資源與制種資源。如四川竹豐種業具備三系雜交稻研發優勢,并擁有優質制種基地10000畝左右;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合資華安種業,變相獲得安徽農科院的研發資源,之后雙方合作成立“分子育種聯合實驗室”即由此而來。
統一部署研發資源與營銷渠道是收購之后的整合重點,由于所收購雜交稻種企業的自身研發實力相對偏弱,因而該過程相對簡單,判斷未來子公司研發資源將整體納入母公司體系。
品種儲備充足
公司主力品種包括新兩優6號、兩優6326、皖稻153、徽兩優6號。新兩優6號在2009年位居全國推廣面積第二,近兩年推廣面積下滑,但仍是國內主要品種;兩優6326在2009年位居全國推廣面第三,公司通過欣隆種業獲得品種經營權,但德農正成種業同樣擁有經營權至2013年6月。
除上述主力品種外,公司還擁有足夠長的后備品種線。新兩優香4、農豐優909、豐優293是持續推廣的品種,而2010年通過國審的新兩優223、新兩優901、新兩優343產量表現突出,有望上位,其中兩優223的品種權和全國市場獨占開發權已交由湖北荃銀,實際推廣臨近。
去庫存勢在必行但有難度
短期來看,公司面臨較大的庫存壓力,去庫存化勢在必行。排除子公司影響,荃銀母公司庫存在2009-2011年快速提升,11年底達到2.03億元,同比提升72%。行業內來看,公司127%的庫存收入比處于較高水平,而同業基本在50%以下。
從盈利能力來看,公司主營兩系雜交水稻種子,相對三系品種具備優勢,因而公司毛利率始終處于較高水平。但由于所收購資產的中和作用,以及天氣因素導致單期制種成本上升,近幾年公司水稻業務毛利率持續下行,由最高43%降至38%。同期,競爭對手產品結構調整帶來毛利率持續提升,因而公司2011年水稻業務毛利率已落后于隆平高科,這將為公司的去庫存進程帶來難度。
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目前景氣度呈下行趨勢。對比全國雜交水稻種子供需情況,2010年以來連續三年制種面積增長,帶來供給增加,但同期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穩定,種子需求變化較小,因而供大于求愈發明顯。根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的預測,2012年國內雜交水稻種子供應3.4億公斤,需求不超過2.7億公斤,年底將剩余0.7億公斤以上,占當年需求的26%。
在行業整體供大于求以及公司自身毛利率下滑的背景下,去庫存難度加大,必須依賴于營銷網絡的完善與營銷理念的改進。我們認為,在前期一系列收購行動完成之后,公司勢必將工作重心轉移至銷售能力的提升上來,即加大力度在外埠布局營銷團隊與代理商,這一步驟決定了公司能否消化快速收購所帶來的產能擴張,順利度過難關,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培育玉米、小麥種子
相關多元化戰略
公司上市后,立足于資本優勢,順應政策導向,確立了以雜交水稻種子為主導的限制性相關多元化戰略。在主營雜交水稻種子業務的同時,積極向主業外延擴展,發展玉米種子、小麥種子等產業。
玉米、小麥、水稻是國內三種主要糧食作物,其播種面積是國家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指標。本世紀以來,國內小麥播種面積相對穩定,始終在2400萬公頃左右;玉米播種面積則持續提升,2010年已達到3250萬公頃,比2001年增長34%。在此背景下,通過每畝用種量、種子商品化率、種子價格等指標,測算出當前雜交玉米種子市場空間超過300億元,小麥種子市場空間超過100億元,合計為雜交水稻種子市場的兩倍。因此,公司進入玉米、小麥種子市場,博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符合產業特征。
公司上市前僅是一家主營雜交水稻種子的地方性企業,并不具備玉米種子、小麥種子的業務基礎,完全依靠自行打造的難度較大,因而利用資本優勢進行收購無疑為最佳途徑。
玉米業務兼顧品種與研發
在玉米種子業務收購標的的選擇上,公司兼顧成熟品種與研發資源,做到長短結合。一方面篩選收購市場中有潛力的品種,便于迅速開展業務,實現收益,如收購鐵研種業的諸多品種、高玉2067等;另一方面致力于收購雜交玉米研發平臺,為長遠經營打下基礎,如收購楊凌登封種業的研發資源、建立與鐵嶺農科院的合資關系等。
在國內玉米主產區布局上,公司也有所考慮,通過鐵研種業快速進入北方春播區,通過登封種業進入黃淮海夏播區。兩家公司各有特色,鐵研種業依托于鐵嶺農科院,擁有國審或省審雜交玉米品種20余款,年度營業額在3000萬元以上;登封種業是在原陜西高效農業開發研究所基礎上發展起來,積累了豐富的玉米育種資源,但商業化推廣尚未真正起步。
小麥種子依托皖農種業
小麥種子業務也是公司的發展方向之一,通過收購安徽皖農種業得以實現。皖農種業以經營小麥種子業務為主,獨占經營的小麥品種主要包括皖麥54、安農0305、皖麥47、皖麥202,同時還享有羅麥8號、羅麥10號的生產經營權,此外多個新品系正在參加預試、區試,有著較好的品種儲備。皖農種業在江蘇、安徽等地建立了穩定的小麥制種基地約3萬畝,近兩年銷量已達到1000萬公斤,年營業額接近4000萬元。
未來皖農種業將成為公司發展小麥種子業務的基礎、核心平臺,將充分發揮其原有小麥種子業務優勢,建立小麥研發機構、擴大制種規模、加大市場拓展力度,成長為育繁推一體化的主營小麥、兼顧水稻種業企業。
投資建議
公司的戰略是由區域型水稻種子企業走向全國型種業集團,我們看好種子行業長期趨勢,同時也認同公司的發展方向。目前公司的外延式擴張進展順利,但后續整合效果較不確定,如果管理及時跟進,子公司有望較快釋放業績。在種業上市企業中,公司估值偏高,但由于其擴張步伐最快,有持續高成長的可能,因而給予“增持”投資評級。
提示:本文屬于研究報告欄目,僅為機構或分析人士對一只股票的個人觀點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聞報道,本網不保證其真實性和客觀性,一切有關該股的有效信息,以滬深交易所的公告為準,敬請投資者注意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