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蔬菜種業“硅谷”已現雛形
4月下旬,第十三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開幕,借“科技年”東風,蔬菜科技成為博覽會核心話題。其中,種業科技成為了最大亮點。
博覽會期間,來自科技部、中國農業大學(微博)、山東省農科院等有關的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了“中國(壽光)蔬菜種業科技創新孵化器”的正式揭牌。該孵化器由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投資2億多元組建,是集蔬菜良種研發、試驗示范、良種繁育和種苗展銷推廣于一體的現代化蔬菜種子產業基地。目前,壽光已吸引了國內外10余家科研機構和30多家種業公司。
據了解,作為中國蔬菜之鄉,壽光在蔬菜種植模式、市場培育等方面優勢突出,但在體現核心競爭力的種子研發方面卻處于弱勢。目前,壽光種有上千個蔬菜品種,其中70%是“洋種子”,一年6億多元的種子銷售額中,絕大部分利潤被國外公司拿走。這一現象,在去年迎來了轉機。2011年,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投資1.5億元組建了中國壽光蔬菜種業集團,借助壽光市蔬菜研究院和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部門的科研力量,規劃建設了集良種研發、試驗示范和展銷推廣等于一體的蔬菜種子產業基地。
據壽光市委常委、副市長王惠玲介紹,為進一步推動種業科技創新,前不久,壽光把由政府創辦的壽光蔬菜研究院“送”給了民營股份制企業——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按照協議,移交后科研人員的身份待遇不變,企業承諾博士每人每年10萬元的個人科研經費,其所在課題組的科研經費一年增加500萬元。
刁家連博士曾任濰坊市農委副主任、濰坊農科院院長,2000年在壽光參與創建省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中心第一任主任。現在,他受聘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擔任研發中心主任:“我們將發展上百人的研發隊伍,包括30名博士,連續十年每年投入至少3000萬元,以打造中國第一蔬菜種業龍頭企業。”
以種業集團為龍頭,發揮產業資源優勢,再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做大做實壽光蔬菜種業。去年年底,荷蘭亞細亞種業公司和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400多份新育種子已在壽光科研基地發芽,一年內將育成新種子推向市場。
據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副董事長丁俊洋介紹,“蔬菜種業科技創新孵化器”將按照三步走方案進行蔬菜育種研發推廣體系建設。一是利用企業發展平臺,與國內一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育種科研機構合作,將他們有市場開發前景的蔬菜新品種買斷或聯合經營,加快品種推廣;二是聯合或委托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定向進行蔬菜新品種研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蔬菜品種;三是逐步培育自己的科研育種隊伍,計劃引進博士(博士后)30人,碩士60~70人,形成100人左右的穩定的高水平的研發團隊。
刁家連博士介紹說,在育種研發方面,孵化器已收集了1000多份種質資源,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蔬菜品種已有5個,申請新品種保護6個,年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將超過20個。
“壽光正在成為中國種子種苗產業研發基地,蔬菜種業“硅谷”雛形已現。”王惠玲說。目前,壽光從事種子經營的業戶發展到了429家,國產種子市場占有率已達30%,較2006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今后,壽光將爭取每年篩選出5~10個北方蔬菜主栽品種向市場推廣,到2015年,實現國產良種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力爭達到50%,蔬菜良種價格降低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