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農業是經濟的基礎,那么種業就是農業的命脈。我國加入WTO以來,國際跨國種子企業紛紛大舉攻占我國種子市場,目前國際種業前10強已基本登陸中國。與此同時,我國原有的種業體系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不強,已經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
面對嚴峻挑戰,民族種業又該何去何從?
外資壓境 且戰且退
伴隨著我國種業市場規模發展到500多億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種子市場,國外種子公司進軍我國的速度明顯加快。
“國外種子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強大的創新能力、全球化高起點的經營平臺,形成對國內種業的明顯競爭優勢。目前,蔬菜、花卉、大豆等作物的種業市場基本被這些外資企業所壟斷,玉米等大宗農作物,外資企業強勢發展的跡象也愈加明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李建生介紹說。據悉,目前我國每年進口大豆高達3000萬噸,國家對大豆及食用油市場的調控能力已下降到不足四成。
國際大型種子企業已走過200多年歷史,經歷了三次大規模跨區域、跨產業鏈的并購浪潮,已經進入全球范圍內的種質資源壟斷、技術壟斷和產業壟斷階段。數據顯示,世界前10強的種子企業在世界種子貿易額中所占份額達到35%,而我國前10強種子企業同期只占全球種子市場銷售額的0.8%。
美國先鋒、孟山都、瑞士先正達三大種業巨頭控制著全球65%的玉米種子市場和50%以上的大豆種子市場。在我國,以先鋒公司為代表的跨國種業,僅用4年就占據了吉林省玉米種子市場較大份額,使得自育品種的主導地位逐步動搖。跨國種業的強勢進入,使本土種業基本上處于“技不如人、邊打邊退”的劣勢地位。一些中小企業紛紛放棄育種研發,轉而為外資代理,或采用“套牌”經營,生產面積逐年萎縮。
國內巨大的種子市場并沒有孕育出強大的種子產業。“與國外相比,我國種業起步較晚,品種選育和推廣整體水平較低,品種多亂雜問題突出;種業集中度低,企業眾多卻小而散;市場健康有序運行程度較低,種子假冒偽劣問題突出。”四川農科院水稻高粱所副所長蔣開鋒指出我國當前種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據測算,目前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為52%,而發達國家在70%以上;良種在科技進步貢獻率中所占比例為43%,而發達國家在60%以上。
在蔣開鋒看來,種業不僅要應對不斷提高的人口總量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滿足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未來國家種業這條生命線掌控在外國企業手中,我國糧食安全將面臨嚴重威脅。面對這種情況,振興民族種業勢在必行。
技不如人 小而散亂
很多人還記得媒體關于“在山東壽光,一克外國蔬菜種子價比一克黃金”的報道。“此言不虛。種業是技術導向型產業,外表看來極為普通的一粒種子,背后承載的卻是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技術積累。”蔣開鋒指出。
隨著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加快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農業日益成為國際經濟競爭的熱點、產業保護的重點和貿易爭端的焦點。農業國際競爭的核心是農業科技競爭,農業科技競爭的焦點在優良品種培育。
當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育種技術上集成了切片、機器人等現代最高端科技工藝;而我國種業發展只有40多年,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由于玉米、番茄等作物原產地在國外,中國缺乏其原始種質資源積累,只能通過引進消化再吸收再創新的途徑加以利用。
李建生說,農作物育種研究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連續性,也就是說“不能今年種了玉米,明年就不種了”;二是長期性,以玉米育種為例,選育一個自交系至少需要5年10個世代;三是隨機性,新品種培育是一個低概率事件,育成優良新品種的概率僅有千分之幾,上千個組合才有可能出一個優良雜交種。這些特征決定了高通量、規模化育種將是未來育種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
據蔣開鋒介紹,長期以來,我國種業創新研究力量和核心材料主要集中在農業科研院校,但其與種業企業成果利益共享長期機制并未建立起來。李建生也認為,目前我國育種體制和機制上存在著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他認為,產學研脫節的問題,是我國種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現代種業發展的產學研結合的研發技術路線圖。
國外種業加快滲透,卻很少有外國種子企業真正將其所擁有的全球優勢種質資源、領先的育種技術等核心研發資源帶入中國。同時,長期以來我國種業市場產業分散、集中度低。美國有1100多家種子企業,印度有600多家,我國則多達7500多家,區域分割的格局在很多地方固化,“散亂弱小”的狀況尚未實質性改變。
“國內種業發展亟待出現龍頭企業,實現安全穩定的供種體系。”中化集團總裁助理、中國種子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學工認為,國內種業現在的問題是太小、太弱、太過分散。要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支持大型種子企業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種子企業。
科技興農 良種先行
針對我國種業發展現狀,2011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頒布,明確將種業定位為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的核心產業,強調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商業化育種、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主導作用。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對種業科技創新進行了具體部署。
目前,國家各部委及各省市主管部門都在積極醞釀細化落實促進種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農業部連續多年開展“種子執法年”活動,清理了一大批不規范企業,有效凈化了種子市場,各方積極行動,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建立以企業為主導的商業化育種體系符合國際種業發展方向,美國種業發展歷程,也經歷了育種創新主體由公共研究機構向企業轉移的過程。”李建生指出。
長期以來,我國育種重任由部分科研院所承擔,企業只負責供種。李建生認為,在公共科研機構逐步退出商業化育種領域的過渡期里,如果企業能夠把育種人才、育種技術和育種資源吸收進來,按照現代種業產品研發的技術路線圖,成功地打造一個產學研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就能很好地順應種業發展潮流。
“要高效、批量選育出優良品種,縮小與國外差距,除了要加大研發的投入,關鍵是要構建一個完整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作為支撐。”張學工說。
同時,在非起源于我國的玉米、油料、大部分蔬菜等作物領域,我國存在著種質資源匱乏的技術性問題。由于我國采用的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的版本低于國際上普遍采用的版本,全球種業巨頭對我國事實上采取封鎖的態度。“國際合作必須區別于當前國際企業在國外進行育種研發、國內合資公司生產銷售產品的現狀。”張學工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圍繞這些作物領域,大力支持龍頭企業高水平、深層次、體系化地引進全球優良種質資源、先進育種制種技術和運營管理模式,實現技術、人才、資本、市場資源的全球化配置,提高我國農作物種業的核心競爭力。(本報記者溫 源)
圖片說明:種業博覽會上,購種者和商家在一起交流。徐勇/CF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