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彭薇)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而種子產業的核心是優良種源。上海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黃劍華等人用一種新的大麥育種技術,培育出優質多產大麥品種“花11”,這是國際上首例運用單倍體細胞工程技術育成的谷類新品種。該項目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我國啤酒消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生產啤酒所需的啤酒大麥有三分之二卻依靠進口,不利于我國大麥產業發展,其原因就在于國內缺乏優質、高產、耐鹽耐低氮的啤酒大麥品種。課題組借助一種肉眼看不到的“小孢子”,育成完全符合國際優質啤酒大麥標準的上海品種“花11”。
“小孢子就是植物的花粉粒,相當于植物的精細胞,其中包含了植物的全部形狀。”黃劍華告訴記者,按照傳統作物育種方法,科研人員需要在大田里一代代篩選后代,最后留下表現優良的,通常經過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形成優良品種,純合率60%左右。但采用小孢子育種技術,直接在細胞培養中進行優勝劣汰,這樣只需2年左右就可選育出優良新品種,純合率達到100%。
小孢子育種技術的優勢,還在于能產生具備“優秀基因”的后代。小孢子與花藥育種不同,其裸露在外,離開了花藥“母體”保護,科研人員又百般“施壓”,在小孢子培養液里加大鹽濃度等,在此壓力環境下培養出的后代更強大,其抗鹽堿、抗病性明顯增強,適合在沿海鹽堿地種植。另外,新的育種技術產量明顯提高,“花11”系列大麥平均畝產超過500公斤。
“花11”已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得到廣泛推廣,累計種植230多萬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1.5億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