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品種對提高糧食產量的貢獻率達40%以上。”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袁進琳說,寧夏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中國最佳粳稻生產區、最佳馬鈴薯生態區、西北春小麥優勢產區和“黃金玉米產業帶”,有優勢打造成為西北“黃金制種產業區”。
由于寧夏在發展農作物種業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潛力,被農業部列入了國家“十二五”良種繁育基地發展規劃。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發掘寧夏獨特的資源稟賦,完善引黃灌區標準化玉米、稻麥、蔬菜種子生產基地和中南部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對促進寧夏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寧夏提出的建設目標是,從2012年起,利用一年時間健全種子管理機構,理順種子管理體制,快速提升依法治種能力。到2015年,發展農作物繁制種80萬畝,年繁育種子7.5億公斤,打造西北“黃金制種產業區”,并構建完備的農作物新品種試驗、抗逆性鑒定、展示示范、DNA指紋鑒定等試驗審定體系,健全覆蓋全區的種子質量檢驗體系和種子儲備體系,引進和培育5家以上科技創新能力強、信譽好的具有全國經營資質的種業龍頭企業,全區種子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
為此,人大代表建議國家給予投資支持,建設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種子質量檢驗體系、南繁基地、良種繁育基地、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備荒救災種子儲備庫、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展示示范園區及農作物品種DNA指紋鑒定數據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