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焦作市博愛縣金城鄉南莊村的王保田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自從3年前他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加入了中原種植合作社,除了每年每畝能得到1000斤小麥外,在合作社里干活一年還有1萬多元的工資,成為既種地又拿工資的“職業農民”。□東方今報記者李國營楊繼盈實習生耿彩霞/文圖
守著田地拿“雙工資”
焦作市博愛縣金城鄉南莊村村民王保田60多歲了,2月7日,他和朱存英等七八個人在中原種植合作社的地頭撒肥料。王保田在中原種植合作社上班已3年了,兒子和兒媳在外打工,剩下老伴兒和他在家。
“和鄉親們一起到合作社干農活,一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只用上25天班。平日里干活大家有說有笑,既鍛煉身體還能掙錢,比在家里打麻將可強多了。”王保田說。
3年前他將自家的土地流轉,加入了中原種植合作社,除了每年每畝能得到1000斤小麥外,在合作社里干活一年還有1萬多元的工資。
“集約”創出更多效益
在南莊村像王保田這樣拿“雙工資”的農戶不在少數。南莊村為何會有這么多的“職業農民”呢?原來是該村中原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孫永利在做大合作社。
守著田地,如何提高糧食產量,如何利用土地發家致富,在孫永利心中,他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加快土地流轉,優化種植模式,實現集約化經營。
成立中原種植合作社后,為發展壯大合作社的規模,孫永利認準一種方法:就是把土地也集中起來,調整結構,搞集中種植。
近三成農民加入合作社
孫永利推出了兩種形式承包村民的土地:一種是“租種”,以每畝800元的價格租種村民的耕地,超出的收入歸合作社所有;另一種是“雙千斤托管”,村民按每畝800元的價格支付合作社種子、農藥、化肥、機耕等費用,每年從合作社領取1000斤小麥和1000斤玉米。
土地流轉出去的村民和村內一些不能外出打工的閑散勞動力,被孫永利聘請到自己的合作社里上班。短短兩年時間,全村有1400畝耕地以這兩種形式加入了合作社。“今年年初,我們同8家農機、種植合作社成立了合作聯社,流轉的土地加起來有5000多畝,‘職業農民’的數量也翻了一番。”孫永利說。
據統計,像中原種植合作社這樣的專業合作社,在博愛縣還有254家,近四分之一的農民加入了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