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雪茸。是一種品質優良的大型肉質傘菌,杏鮑菇具有苗肉肥厚,質地脆嫩,味道鮮美,堪稱 “平菇之王”。營養豐富,寡糖含量高,有整腸美容的效果。可適合保鮮或干制、倍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看好,現將其生物特性及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生物學特性:
1.溫(wen)(wen)度(du):溫(wen)(wen)度(du)是決定杏鮑菇栽(zai)培成敗及(ji)產量高(gao)低的關鍵。菌(jun)絲生長最(zui)適溫(wen)(wen)度(du)23-25℃,子實體(ti)生長最(zui)適溫(wen)(wen)度(du)為12-18℃,低于(yu)8℃不(bu)會現(xian)原基(ji),高(gao)于(yu)20℃以上容易出現(xian)畸形菇。
2.濕度:菌絲生長培養料含水量60%-65%為宜,子實體形成階段相對濕度要求90%-95%,生長階段要求85%-90%。
3. 營養:杏(xing)鮑菇(gu)分解木質(zhi)素(su)、纖維素(su)能力較(jiao)強,需要有(you)較(jiao)豐富(fu)的營養,特別是氮源應充(chong)足,菌絲生長才能旺盛(sheng),產(chan)量(liang)較(jiao)高(gao)。
4. 空氣:菌絲生長階段需氧量相對較少,低濃度的二氧化碳對菌絲生長有促進作用,子實體生長階段需充足的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少于0.02%為宜。
5.光照:菌絲生長階段不需要光線,在黑暗環境下會加快菌絲生長,現原基和子實體生長則需要一定的散射光,適宜的光照強度為 500-100lx。
6.pH值:菌絲生長階段最適pH值為6.5-7.5,出菇階段的最適pH值為5.5-6.5。
二、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杏鮑菇屬低溫型菌種,北方地區可安排在春、秋兩季栽培。
2.菌種制作:母種采用PDA培養基,添加蛋白胨可促進菌絲生長。原種可采用麥粒、木屑麩皮培養基,一般原種在25℃培養,20- 30天可長滿瓶。
3.原料與配方:適宜杏鮑菇生長的基質原料很多。如:雜木屑、棉子殼、稻草、麥秸、豆秸、玉米芯等均可作栽培原料。栽培料配方:木屑34%,玉米芯20%,豆秸20%,麩皮20%,玉米面3%,糖、碳酸鈣、石膏各 1%,含水量60%-65%。
4.制袋培養:采用17cm×33cm低壓聚乙烯塑料袋,每袋料干重500g、濕重1000g,裝料松緊適度,常壓滅菌100℃保持8-10h,冷卻后按無菌操作接種。接種后置23-25℃下遮光培養。一般30-40天可長滿袋。
5.出菇管理:菌絲長滿袋后,即將菌袋搬入菇房或溫室大棚,出菇場所要認真消毒滅菌,將菌袋直立排放,也可墻式堆疊。出菇前要進行催蕾處理,加強通風拉大溫濕差,刺激原基形成,待菌絲扭結形成原基并已出現小菇蕾時開袋,解開袋口,將袋膜向外翻卷下折至料面2cm為宜。出菇期菇棚溫度應控制在13-18℃,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90%,切勿將水噴到菇體上,否則子實體會變黃影響品質。
6.采收(shou)與加工:一般(ban)在(zai)(zai)現蕾15天左右可(ke)(ke)(ke)采收(shou),在(zai)(zai)菌蓋(gai)即將平展,孢(bao)子尚未彈射(she)時為采收(shou)期。采收(shou)標準(zhun)根據需要而定(ding);出口菇(gu)要求菌蓋(gai)直徑(jing)4-6cm,柄(bing)長6-8cm。頭潮菇(gu)采收(shou)15天左右,又(you)可(ke)(ke)(ke)采第二潮菇(gu)。產品可(ke)(ke)(ke)鮮銷,耐貯(zhu)存,也(ye)可(ke)(ke)(ke)干(gan)制或制罐(guan)頭。













